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奉天府尹

奉天府尹

官名。清代顺治年间建奉天府,设兼管府事大臣一人;尹,满洲一人;丞,汉一人。其属有:治中、围场通判、库大使、经历、司狱、巡检兼司狱、府学教授各一人。所辖海防同知、军粮同知各一人,承德县知县、典史各一人。府尹掌管留都治化与其禁令,小事自决,大事奏请。见《清史稿·职官三·奉天府》。


官名。为清代陪都盛京的行政长官。清初,盛京地方设辽阳府,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改为奉天府,设府尹一人,掌盛京地方之事。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规定由盛京将军节制。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军政分治,援顺天府之例,由盛京六部侍郎一人兼管。至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改革奉天吏治,又改由盛京将军兼管。府尹则加二品衔右副都御史行巡抚事,规定奉天府仿各省巡抚之制治理地方。据光绪三十年《清缙绅全书》所载,奉天府所属地方有锦州等五府,凤凰直隶厅等四厅,辽阳等六州及承德(治所在奉天府城内)等二十六县。府尹之下有丞、驿巡道、军粮同知各一人(以上均自有其衙署),经历、司狱各一人,书吏十九人。除府尹为满员外,自府丞以下均为汉人。清初又设推官一人,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所属各府、厅、州、县、分别设知府、同知、知县等官。

猜你喜欢

  • 上都应办所

    官署名。设于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掌诸王驸马使客饮食。后隶上都留守司。仁宗延祐五年(1318),改为饩廪司。

  • 拣选

    明清吏部之铨选制度。指官员出缺,于应升此缺之人中拣择最好者,带领引见候旨定夺之制。明朝拣选,三年一次。清朝定制,在京满洲、蒙古司业,太常寺、陵寝衙门读祝官、赞礼郎及鸿胪寺鸣赞等官之拣择,各省督抚奏准拣

  • 内勾

    官名。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置,以他官兼,凡天下钱谷簿书,悉裁遣。官名。五代后唐设置。掌核实全国财赋,以宦者为之。《册府元龟·邦计部·总序》记后唐庄宗即位,以李绍宏为宣徽南院使兼掌内勾,天下财谷皆

  • 南外宗正司

    官署名。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置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择宗室贤者一人管勾,掌外居宗室事务。大观三年(1109)罢,政和二年(1112)复置。南宋初,先移镇江,几经迁徙后,止于泉州。官署名。宋

  • 谟宁令

    官名,西夏置,意为天大王。西夏党项语“谟”即天,“宁”即王,“令”即大。景宗显道元年(1032),元昊立官制时,此为蕃官名号之一,授重巨野利仁荣。

  • 看守长

    监狱官名。北洋政府置于新监狱,承典狱长之命,分掌警备、教育、作业、卫生、用度及其他事务。监狱各科科长以看守长兼任。陆军监狱设看守长一至四人,相当于准尉。国民党政府监狱沿置。

  • 尚书祠部郎

    即“祠部郎”。

  • 俸禄

    旧时称官吏所得之薪水。古代官吏的“工资”,也简称俸(也写作奉)或禄。它是俸钱、俸银、俸谷、禄米的总称。《三国志·吴书·朱桓传》:“爱养吏士,赡护六亲,俸禄产业,皆与共分。”参看“俸”、“秩俸”条。

  • 左尚署

    官署名。唐朝武则天垂拱元年(685)改左尚方署置,隶尚方监(少府监),置令一员、丞五员,掌车辇伞扇及画素刻镂与宫中蜡炬等杂作,供天子皇室妃主王公贵族车辂; 另有监作,典事等。初为中署,玄宗开元(713

  • 管理前锋护军等营事务大臣处

    官署名。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一月置稽察守卫处,以贝勒载涛、毓朗、尚书铁良总司稽察守卫。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派阿穆尔灵圭、载润总理两翼前锋八旗护军翼内务府三旗军等营,专司整顿各该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