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祝

太祝

官名。即“大祝”。①一说为殷朝六大之一。《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郑玄注: “此盖殷时制也。”②西周始置,历代沿置。西周时为众祝官之长,掌祭祀祝祷等事。秦朝有太祝令、丞,属奉常。汉初因之。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属太常,后更名祠祀。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更名庙祀。东汉复称太祝令、丞。晋、宋、齐、梁、陈、后魏、北齐皆因之。西魏、北周春官府设“太祝下大夫”,简称太祝,员一人。隋初太常寺置太祝署,有令、丞一员,太祝二员,炀帝罢署而留太祝八员于太常寺。唐以后因之。唐五代置六员,正九品上。北宋前期常以数十员为额,元丰(1078—1085)改制仅留一人。金太祝从八品。辽置十员于太常礼仪院,从八品。明初亦置,至成祖即位后革。清改为读祝官。③ 《周礼·春官》宗伯属官。下大夫或上士爵。属官有小祝。主持禋祀、祭神、丧事、天灾、征伐、会同等的祷辞祝号。


官名。也写作“泰祝”或“大祝”,掌祝辞和祈祷等事。商朝始设此官,为六太之一。周礼春官之属有太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而祈福祥。秦汉有太祝令丞,晋、宋、齐、梁、陈、北魏、北齐皆沿置;北周依周官;至隋置太祝署太祝令丞,炀帝罢署。唐初有太祝七人,掌读祝文,出纳神主。唐以后历代多沿置,清朝改称读祝官。参看《周礼·春官·太祝》、《通典·职官七·太常卿·太祝》、《清史稿·职官二·太常寺》。

猜你喜欢

  • 待命

    北洋政府铨选制度中的一项规定。凡派驻国外的外交官、领事官,任满或因其他原因召回时,对其职务尚未作出具体安排之前,称为“待命”。依照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七月十六日公布的《外交官领事官待命章程》规

  • 中部督邮

    官名。汉朝督邮为郡府属吏,职司监察诸县,地位重要。督邮分部设置,故其职名又冠于中、东、西、南、北之称。十六国北凉亦置,见《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丹哈拉和卓第九六号墓出土《中部督邮残文书》。官名,汉置,掌

  • 昭武副尉

    官名。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置为正六品下武散官。北宋初沿置,为正六品武散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罢。官名。唐置,正六品下,为武散官。见《新唐书·百官一·兵部》。

  • 畿正上士

    官名。西魏、北周地官府民部中大夫畿大夫下大夫属官,正三命。

  • 副保正

    见“保正”。

  • 司辰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夏官府兵部中大夫属官,正二命。下统司辰下士。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青鸟氏

    官名,掌立春立夏。《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注:“青鸟,鸧鴳也,以立春鸣,

  • 太仓使、副使

    官名。金置,属太府监。使,从六品;副使,从七品。掌九谷廪藏、出纳之事。

  • 王府待读

    官名。北周始置,《隋书·长孙平传》记长孙平“仕周,释褐卫王侍读。”唐亦于亲王府置侍读,无固定员额。

  • 诏制

    皇帝的命令称诏制。《史记·秦始皇本纪》:“命为制,令为诏。”《后汉书·岑彭传》:“权臣放纵,矫称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