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常丞

太常丞

官名。两汉魏晋南北朝为太常副贰,员一人,掌管宗庙祭祀礼仪的具体事务,总管本府诸曹,参议礼制。两汉多用博士、议郎充任。西汉秩千石,东汉秩比千石,魏、晋、南朝宋七品,梁五班,陈八品、六百石。北魏增置少卿为太常之副,丞居其下,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 定为五品下,二十三年改从六品。北齐置太常寺,以卿、少卿为长贰,丞参领寺务,从六品。隋、唐、五代员二人,管理本寺日常公务。隋初从六品,炀帝改从五品,唐从五品下。唐高宗、武则天时曾随本寺改名奉常丞、司礼丞,旋各复旧。北宋员一人,前期卿、少卿为寄禄官,置判寺官掌寺务,丞以久任礼官品阶较高者充任,理寺务,正五品。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复成为卿、少卿的佐官,从七品。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省,绍兴三年 (1133) 复置,孝宗隆兴元年 (1163)省,二年复置。辽朝为南面官。金朝亦置,正六品。元世祖中统元年 (1260) 设太常寺,置丞一员掌寺务,至元二年 (1265) 以翰林兼摄寺务,丞佐之,九年设卿、少卿,丞始成为属官。后寺改升太常礼仪院,遂罢。明初置太常司丞,正五品,洪武三十年(1397)后复改太常寺丞,置二员,正六品。清初置满洲一员,汉左、右丞各一员,正六品; 光绪十二年(1886) 增满洲一员。掌管祭祀品式,遴补吏员,勾稽廪饩。后省。自北齐以来,亦称“太常寺丞”。


官名,为太常卿的佐官,俸比千石,掌行礼及祭祀小事,总署曹事。见《后汉书·百官志》,参看“太常”、“太常卿”条。汉景帝中元六年改奉常为太常,其属官有丞,掌管内部事务。北齐太常寺有此官。宋代太常丞也为副佐,协助卿、少卿处理寺内事务。清初太常丞为寺正官,直到乾隆以后才改为属官,满洲二人,汉人二人,共四人,正六品。参看《通典·职官七·太常卿》、《宋史·职官四·太常寺》、《历代职官表·太常丞》、《清史稿·职官二·太常寺》。

猜你喜欢

  • 赞乐女史

    女官名。南朝宋明帝定后宫百官时置,四品。

  • 风琴衙

    太平天国所设百工衙之一,主修八音盒。

  • 虞候

    官名。①掌山泽之利的官员。《左传·昭公二十年》: “薮之薪蒸,虞候守之”。②北朝魏、齐、周皆置。《北齐书·莫多娄贷文传》:“中兴(531—532)初,除伏波将军、武贲中郎将,虞侯大都督”。“子敬显”,

  • 作伥

    宫官名。南朝宋太宗定后宫百官时置,位比王官。

  • 淮海从事

    州分职吏名。晋置,见“都水从事”。

  • 主爵下大夫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477—499)中高道悦自治书侍御史迁此。太和十七年定为四品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时,未见。

  • 南京内府二十四衙门

    官署名。明朝南京宦官衙门的统称。即指永乐(1403—1424)迁都北京后留置于南京的原宦官十二监、四司、八局,共二十四衙门。

  • 队大夫

    官名。西汉末年王莽以河东、河内、弘农、河南、颍川、南阳为六队郡,每队郡置大夫一人,职如郡太守,掌其队郡。见《汉书·王莽传》。

  • 第二清

    官制术语。参见“第一清”。

  • 右监门府

    禁卫军指挥机构。隋朝置,与左监门府统率亲近禁军,同掌宫殿门禁及守卫事,职任颇重。设将军一员、郎将二员,校尉、直长各三十员,又有长史、司马、录事及仓、兵二曹参军,铠曹行参军等属。文帝仁寿三年(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