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农令

大农令

官名。秦置治粟内史,掌国家钱谷财货等财政收支、汉初沿置,至景帝后元年 (前143)更名大农令。省称“大农”。秩中二千石,有两丞。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 更名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也皆归其管辖。


官名。在秦朝和西汉初朝,大农令称治粟内史,掌钱粮货币等。汉景帝改称大农令,汉武帝又改称大司农;王莽又改名羲和,后又更名纳言。有两丞,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另外,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及騪粟都尉也归其掌管。见《汉书·百官公卿表》、《汉书·王莽传》。参看“大司农”条。

猜你喜欢

  • 比丘尼统

    僧官名。北魏置。掌管全国比丘尼 (尼姑) 的事务。见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二三九《魏故比丘尼统慈庆墓志铭》。

  • 引年致仕

    官场用语。官员已到或末到致仕之年,因昏老不能任事,或自愿退居就闲,援引七十岁休致之制,向朝廷申请致仕,称引年致仕。

  • 郡门下祭酒

    郡散吏名。汉代郡府属吏掾、史中的最尊长者,或称郡掾祭酒,见《汉书·鲍宣传》。参见“散吏”。

  • 长宁宫都部署

    官名。辽朝置,属北面官。长宁宫都部署司长官。

  • 小仪

    礼部郎官别称。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 “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礼部(郎)为小仪、为南省舍人”。礼部主事的别称。唐人称礼部尚书为大仪,称员外郎为中仪,称主事为小仪。唐郑谷《郑守愚集二·

  • 尚方院

    官署名。清初内府机构之一。顺治十二年(1655) 改尚方司置。掌理审拟上三旗之刑狱案件。初设总理一人为主官,下设左、右协理各一人佐之。后俱省,改设郎中三人,员外郎六人,催总一人,分办所属事务。康熙十六

  • 舰长

    军官名。北洋政府改清末新军海军各舰管带为舰长,以校官充任。下设副长(中、少校或上尉)一人,协长(少校)一人,航海正(上尉)一人,航海副(上、中尉)一至二人,枪炮正(上尉)一人,枪炮副(上尉)一人,鱼雷

  • 二大

    北魏时为大司马、大将军的合称。位在三师之下、三公之上。官名简称。北魏时大司马和大将军简称“二大”,其地位高于“三公”,低于“三师”。参看“大司马”和“大将军”条。

  • 巡白

    官场用语。宋朝百官赴政事堂,枢密院议事,称为巡白。

  • 总管圆明园事务大臣

    官名。清朝内务府所属圆明园之主管官。掌圆明园岁修工程、陈设器皿及属官迁除奖罚诸事。雍正元年(1723)设,无定员,由皇帝特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