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丞相

大丞相

官名。魏晋南北朝丞相、相国不常置,皆非寻常人臣之位,多用来位置权位极高的重臣。北魏孝庄帝时,以尔朱荣有扶翼之功,拜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后又拜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其后东、西魏、北齐、北周、隋亦置,得授此官者均系操纵军国政事的权臣,权任极重。北周曾分置左、右。唐朝罢。辽朝或置为南面朝官中书省长官,非定制。后不复置。元顺帝后至元五年 (1339),加中书省右丞相为大丞相,六年罢伯颜职,遂废。参见“丞相”。


官名。北周太祖宇文泰为西魏丞相时综揽政权。北周建立后沿其制置大丞相,总理政务。初分左右两大丞相,后去左右之号,单设大丞相一人。《周书·静帝纪》: “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五月庚戌,以柱国汉王赞为上柱国、右大丞相,上柱国扬州总管随国公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帝居谅暗,百官总己以听于左丞相。九月壬子,丞相去左右之号,随国公杨坚为大丞相。”以正阳宫为丞相府,具置僚佐,所属有长史,司马,司录,从事内郎,掾、属,主簿,东閤祭酒,咨议参军,录事参军,功曹参军,记室参军及户曹、仓曹、内兵曹、外兵曹、礼曹、乐曹、法曹、刑狱、城局、墨曹、铠曹、士督、田曹、宾曹诸参军,参军事,行参军,掌细作署,典签,帐内亲信大都督,帐内亲信都监,帐内虞候大都督、帐内虞候都督。

猜你喜欢

  • 同正员

    唐朝正员官以外所添置的员外官中,可与正员官享受同等俸禄待遇者。始置于唐高宗永徽(650—655)间。

  • 柱国大将军

    官名。十六国后燕慕容垂燕元元年(384)置, 以翟檀为之。北魏太武帝神䴥四年(431)亦置,位在太尉之上,后罢。北魏末复置,位在丞相上,用以位置权臣。尔朱荣自大将军迁此,后尔朱兆,高欢先

  • 录司

    吏员名。宋置于县,《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八“县令”条谓北宋前期县吏人有“押司”、“录司”、“录事史”、“佐史”四种。不过录司、录事史、佐史三种名称后来很少出现。录司即县录事,录事史与佐史似均为录事的助

  • 都官伯克

    官名。清朝在新疆设的地方官员,掌管递送兵马粮饷文卷等一切官物及分攒差务等事。参看“伯克”条。

  • 知通进银台司

    官名。宋代设置,为通进银台司的主官,见“通进银台司”。

  • 佐弋

    官名。战国置。掌弋射之官。《史记·秦始皇本纪》: “卫尉竭、内史肆、佐弋谒、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裴骃集解: 《汉书·百官公卿表》曰:“秦时少府有佐弋,汉武帝改为佽飞,掌弋射者。”官名,也写作“

  • 伏顺将军

    官名。十六国前燕置,委任投降的敌对政权统治者。《晋书·慕容儁载记》: “(慕容)恪遂克广固,以(段)龛为伏顺将军。”

  • 法依旦达

    满语官名。汉译为“长史”。清制,亲王、世子、郡王、长子各府置。掌董帅府僚,纪纲众务。秩从三品。

  • 厅长

    官名。清末内阁所属承宣厅,军咨府所属四厅、盐政院、典礼院所属总务厅等各厅之长官。主管各厅事。北洋政府始置,中央行政各部总务厅及审计院一至三厅均以厅长为主官;省政府所属各厅亦置厅长一人。国民党政府沿置,

  • 虞候都督

    官名。西魏置。《周书·韩果传》: “大祖由是以果为虞候都督,每从征行,常领候骑,昼夜巡察,略不眠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