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硕厄夫
即“和硕额驸”。
即“和硕额驸”。
官名。北宋皇帝巡幸则置,为行宫长官。后避英宗赵曙名讳,改称行宫都总管。官名。辽置,有的属行宫都部署司,掌行在行军诸斡鲁朶(宫卫、近卫军)之政令,属行宫诸部署司的,掌行在诸宫之政令。见《辽史·百官志一·
阴阳学教官名。明清设置,秩未入流,见“阴阳学”。
官名。元代于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各设典给一人,掌生员膳食。
官名。清朝侍卫处之职官。顺治元年(1644)设,定员十二人,由上三旗内选拔。乾隆三十六年(1771)始定,同一等侍卫,武职正三品。由领侍卫内大臣统领。掌章奏文移之事。
官名。唐朝太常礼院置,一员,德宗贞元七年 (791) 停,九年复置,成为定制。
官名。金置,为防御州与刺史州的属官,秩均为从九品,佐长官掌军事。
官名。清末度支部属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三人,正五品,奏补。掌承左、右参议之命管理厅务。
1、官制用语,即选拔任用。《后汉书·申屠刚传》:“刚每辄极谏,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宫,简任贤保,以成其德。帝并不纳。”2、辛亥革命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文官的第二等称“简任”。第一等称“特任”
官名。清朝职官之一种,即尚未实授之笔帖式。所设机构,亦有额定人数。
匈奴官号,位次骨都候,为领兵武官。见《后汉书·匈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