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司州

司州

掌统近畿诸郡的政区名。西汉置司隶校尉,察举京师官民及附近各郡一切犯法者,自东汉开始,渐变为京畿的督察官,统河东河南、河内、右扶风、左冯翊、京兆、弘农七郡。三国魏建都洛阳,以三河、弘农为司隶校尉所部,号称司州,而以三辅入于雍州。西晋始正式定名为司州,仍以司隶校尉为长官。南渡后废司隶校尉官,以近畿诸郡为扬州,而扬州刺史实际上相当于司隶校尉的职任。南朝诸代沿置。又东晋曾先后于各地侨置司州,南朝宋一度收复河南,亦置司州,治所在虎牢,后为北魏占领,则仅是作为西晋司州的沿置,并不是东晋与南朝的畿辅地区。北魏初都平城,亦置司州以统近畿诸郡。太和中迁都洛阳,遂改司州为恒州。洛阳旧置洛州,北魏迁都洛阳后,改洛州为司州。东魏天平初迁都于邺,复以司州为洛州,邺旧置相州,至是改为司州。北齐沿置。北周灭北齐,改司州为相州。北周与隋唐建都长安,近畿不称司州而称雍州,故其时雍州亦属司州的性质。

猜你喜欢

  • 乌里雅苏台理事官

    官名。北洋政府设置,见“库伦理事官”。

  • 民政股主任

    乡、镇公职人员。国民党政府设于乡、镇公所,掌理民政事项。下设干事。

  • 开府将军

    武官名。西魏与北周时全国府兵分属于二十四军,每军置一开府将军,秩九命,分统一军,其员额约二千人。隋初改为骠骑将军,为骠骑府的主官。参见“府兵制”。

  • 众议院教育委员会

    北洋政府时期第一届国会众议院常任委员会之一。设委员长一人,理事一人或数人;委员,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设二十三人,七年(公元1918年)减为十五人。掌审查教育事项。

  • 盐课提举司副提举

    官名。明朝盐课提举司之副长官。佐提举掌司事。每司所设无定员,从七品。

  • 西京左藏库使

    官名。北宋初置,属西班诸司使。初有以正官充任者,其后但以检校官为之,用为武臣阶官。北宋前期,为同六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定为正七品。徽宗政和二年 (1112) 改武臣阶官,换为武经大

  • 书博士

    学官名。西晋置,掌教授书法。《晋书荀勖传》: “又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钟、胡为法。”

  • 小臣

    官名。商朝始置,周朝沿置。殷商至西周,为君王近臣,掌王命传达,参与辅政,地位颇尊。春秋时期为侍御阉官。随王征伐,侍待君王,奉命出使,率众劳役; 掌祭祀,宾客飨食之服位。《周礼》夏官有“小臣”,“上士四

  • 陕西清吏司

    官署名。简称陕西司。① 明清户部诸司之一。掌理陕西省钱粮收支数目。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陕西部置,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分置民科、度支科、金科、仓科等四科治事。兼掌宗人府、文思院等在京衙门宗

  • 内制

    ① 亦称内命,皇帝直接发自禁中的诏令。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738)置翰林学士及学士院,专掌草拟重要诏书之事,不经中书门下两省,亦不加盖皇帝玺印。宪宗元和 (806—820) 初,方置“书诏印”,由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