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都大官
北魏“内都坐大官”的省称。
北魏“内都坐大官”的省称。
分见“左演法”、“右演法”。
官名。即常平丞。
官名。梁代建康县旧置狱丞一人,天监五年(公元506年),诏依廷尉设官之制置正、平、监,选用士人充任,务使能胜任职务。三官每日轮流审理案件,若遇案情重大,则三官共同讨论决定,如有不同主张,则可写上各自的
官名。即门下侍郎,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改,中宗神龙元年 (705) 改为黄门侍郎,玄宗天宝元年 (742) 复名门下侍郎。参见“门下侍郎”。官名。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改黄门侍郎为鸾台侍郎
官名。西魏、北周天官府膳部中大夫司鼎俎中士佐官,正一命。
即“博尔赤”。
宫官名。南朝宋太宗定后宫百官时置,人数不定。六品。
官署名,东汉置,掌捕盗贼。清朝梁章钜《称谓录·兵部·中都曹》:“《叩钵斋官职考》:东汉尚书五曹外增设一官,名中都曹,主盗贼,或云督捕侍郎之职。”
官名。太平天国天王府置,属朝内典官,员额三百人,官阶为职同指挥。参见“典乐”。
官名。两汉侍御史分曹理事,其在供曹者称供曹御史,掌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