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仪同三司

仪同三司

①谓官非三公而仪制待遇同于三司(三公)。《后汉书·邓骘传》:东汉殇帝“延平元年(106),拜骘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始自骘也。”魏晋时期,授予开府位从三公之文武官。南北朝授予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官号。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一品下,二十三年以后改从一品,位开府上。北齐二品,位三公下。② 官名。西魏、北周府兵二十四开府府所统仪同府主管将军,军号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简称仪同将军; 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改为仪同大将军。隋初沿用,全称仍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勋级虽同,但已有领兵不领兵之分。③勋官、散官号。北周为九命。隋朝为十一等之第八等,正五品上; 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唐初杂用隋制,高祖武德七年(624)改为骑都尉,从五品上。金朝置为文散官四十二阶之第二阶,从一品中,位开府仪同三司下、特进上。元朝沿置,正一品,为宣授,以制命之。


官名。原意是非三公而给予与三公相同的待遇。东汉殇帝延平元年邓骘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之名自此始。晋左右光禄大夫以上并得仪同三司。北魏仪同三司,位次上公。北齐、北周、隋皆置。北齐则以仪同三司为官名。唐改仪同三司为骑都尉。见《通典·职官十六·开府仪同三司》、《隋书·百官中、下》、《后汉书·邓骘传》。

猜你喜欢

  • 邑令

    ①唐、宋“公主邑司令”之简称。② “县令”、“知县”之别称。官名,汉置,即公主封地之县的县令。凡县,属公主封地的称“邑”,掌蛮夷的称“道”。县、邑、道,万户以上的置令,万户以下的置长。邑令,即该县是公

  • 职司

    ①职掌、职务。《左传·成公二年》: “未有职司于王室。”②宋朝选人磨勘改官,须数员举主奏举,其中之一必为职司,即现任所隶官司长官、副长官。③宋朝监司与朝廷特派的宣抚、安抚、察访等使统称。详“监司”等条

  • 七大夫

    爵名。即公大夫,为二十等爵第七级。秦始置,西汉因之。秦及西汉初均为高爵,汉高祖五年(前202)五月诏七大夫以上皆食邑。七大夫即公大夫,因其为汉代二十级爵的第七级,故又称七大夫,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 吏部司务厅

    明清吏部内部机构。明制有司务二人,从九品。清制有司务满、汉各一人,经承三人。掌收发外省衙门的文书。收到文书登记后,分交各司办理,并管理吏部任用吏员与杂役之事。厅下所属有承发科,额定设经承五人。

  • 阉官

    官名,也写作奄官,即在宫中任职的太监,也称宦官。《后汉书·郑太传》:“(何)进将诛阉官,欲召并州牧董卓为助。”《后汉书·五行志四》:“儒说奄官无阳施,犹妇人也。”

  • 理徭同知

    官名。清朝同知之一种。设于湖南、广东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为厅之长官。掌理所属“徭户”事。正五品。

  • 书判拔萃科

    宋朝贡举科目名。太祖建隆三年(962)设,选人有格未至而能试判三道者,可请文解应试。成绩分五等,上二等可非次拔擢,第三等以下或超资授官,或依资授官,或放选授官,或放选赴冬集。仁宗天圣七年(1029),

  • 检校太师

    官名。宋设此官,为散官,无职事;而地位高于正职。见《宋史·职官九·检校官》。

  • 导官署丞

    官名。即导官丞。

  • 右厩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置,北周沿置。夏官府驾部中大夫右厩上士佐官,正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