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仆射

仆射

官名。① 下级武官。战国秦置,位在屯长之下。《睡虎地秦墓竹简 ·秦律杂抄》:“徒食,敦 (屯)长、仆射弗告,赀戍一岁。”《孙子·作战》曹操注:“陈车之法,五车为队,仆射一人。”汉晋南北朝有中黄门冗从仆射、冗从仆射、太子冗从仆射等侍卫武官。② 秦、汉置为侍中、谒者、博士、郎等诸官之长。依其职事为称,如谒者之长称谒者仆射,侍中之长称侍中仆射等,因古时重武臣,以善射者掌事,故名。③ 东汉至宋为 “尚书仆射”之省称。④ 太平天国东、西、北、冀王殿属下官。1851年,永安 (今广西蒙山) 建制始设。分置左、右,掌服食起居。东、西王殿各设三十二人,职同检点; 北、冀王殿各设十六人,职同指挥。


1、官名,战国时秦置,为低级武官,位在屯长下。《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徒食,敦(屯)长仆射弗告,赀戍一年。”“陈车之法,五车为队,仆射一人。”见《孙子兵法·作战·曹操注》。

2、官名,秦始置,汉因之,自侍中、尚书、博士、郎皆有之。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课,以善射者掌事。军屯吏驺宰永巷宫人皆有仆射之号。成帝建始元年初置尚书五人,以一人为仆射,主封门,掌授廪假钱谷。后汉尚书仆射一人署尚书事,令不在,则奏下众事,印授与令同。献帝建安四年,以执金吾荣邵为左仆射,卫臻为右仆射。仆射分左右,盖自此始。魏晋沿置,晋江左后有时置,有时不置,有时只置一仆射,称尚书仆射,有时两置,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则左仆射主令事,若左右并缺,则置尚书仆射主左事,置祠部尚书以掌右事。南朝宋仆射职为执法,又与尚书分领诸曹,兼掌弹举。齐仆射分左右,左仆射领殿中主客二曹,右仆射领祠部仪曹。梁陈亦然。北齐仆射掌执法,左右皆与令同,左纠弹而右不纠弹。隋开皇三年,诏左右仆射从二品,左掌判吏部、礼部、兵部三尚书,御史纠不当者兼纠弹之,右掌判都官、度支、工部三尚书,又知用度。唐代仆射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参加机务”者为宰相,不加者不为宰相。宋沿唐制,宋以后废。《宋史·职官一》:“左仆射、右仆射,掌佐天子议大政,贰令之职,与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之任。大祭祀则掌百官之誓戒,视滌濯告洁,赞玉印爵玷之事。自官制行,不置侍中、中书令,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侍中、中书令职事……南渡后,置左右丞相,省仆射不置。”参看《通典·职官四·仆射》、《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志》。

3、官名,太平天国置。太平天国建制时,东王、西王、北王、冀王殿皆置,分左右,掌服食起居。后东王、西王殿各置三十二人,职同检点;北王、翼王殿各置十六人,职同指挥。

猜你喜欢

  • 经使阙

    官制用语。宋朝吏部四选差遣阙榜公布后六日,所剩无人申请登记的窠阙,为经使阙。登记此阙者,有恩例、资考、举主等限制。宋吏部窠阙名。宋制谓吏部四选差遣榜公布后六日(即非次阙公布之次日)所剩无人申请登记的窠

  • 高等法院分院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于各省区设高等法院,省区辽阔者得增设分院,将本院的行政事项酌予划分。分院所管辖的事务,可准用关于高等法院的规定。其组织则较高等法院为简单,只设一名推事时,则不设分院院长,即由推事独任

  • 部符

    官府文书名。宋朝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寺、监发往下级官府的公文,称部符。符末署:“符到奉行”。

  • 玉府

    官名。《周礼》天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保管王室金玉珍宝兵器的收藏,供应礼服玉饰。《周礼·天官》:“玉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八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有八人”,“掌王之金玉玩兵器

  • 军谘府

    官署名。清末新设的中央机构之一,即陆海军总参谋部。宣统三年 (1911) 改军谘处设。其职掌为上承诏命赞襄军谋,凡经武要略之政皆汇焉。置军谘大臣二人,掌府事。辖总务、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等六厅

  • 塗工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冬官府司土中大夫属官,正二命。下设塗工下士以佐其职。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右校司马

    官名。春秋时吴国置。吴王夫差时吴国军队分中军、左校、右校。左、右两校各设司马。右校司马为右校长官,掌军政。《越绝书·外传·吴王占梦》:“王孙骆为左校司马,太宰噽为右校司马。王从骑三千,旌旗羽盖,自处中

  • 王国常侍

    官名。西汉始置,属王国郎中令。侍从王的左右,备顾问应对。《汉书·龚舍传》说:“楚王入朝,闻舍高名,聘舍为常侍”。三国魏沿置,秩第八品。晋与南朝宋齐分设左右常侍,梁陈称常侍官。北魏、北齐亦置王国常侍。隋

  • 临时执政府礼官处

    北洋政府时期临时执政府的内部机构。掌大典礼的仪制事项,职官设置不详。

  • 楖人

    官名。《周礼》冬官之属。周朝置。掌精工雕凿木器的工官。《周礼·冬官·考工记》:“刮摩之工:玉、楖、雕、矢、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