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五等爵

五等爵

爵制名。一说夏、商时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周朝为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孟子·万章下》:“北宫锜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孟子曰: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孙奭疏:“盖孟子所言周制,《王制》所言,则夏商之制也。”一说认为它与三等爵制均为西周实有制度,并相互为用。即五等爵以定封地大小; 三等爵以定其所食: 公食其半,侯伯食三分之一,子男食四分之一。《周礼》载诸侯总共受到天子九次册命为公,七次册命为侯伯,五次册命为子男,是从西周的册命制度发展而来的。五等爵制秦汉未设。三国魏咸熙元年(264)复置公、侯、伯、子、男五等。晋以后沿设,多不食本邑。李自成大顺政权永昌元年(1644)亦设。参见“三等爵”。


五等爵即分五级之爵:公、侯、伯、子、男五级。

猜你喜欢

  • 直年旗参领

    官名。清朝八旗直年大臣之属官。由直年大臣于各旗参领内委派,无定员。掌章奏文移。

  • 外算官

    官名。南诏望苴蛮官,记王所处分指示,以付六曹。

  • 贞武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班阶不详。武帝大通三年(529)置安远将军以代之。

  • 均工中士、下士

    官名。北周地官府司市下大夫所属有均工中士,正二命;均工下士,正一命。《周礼》无此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大司农属官有均输令丞。”北周是仿照均输令丞之职来设置均工的。掌均输之事。参见“均输令丞”。

  • 崇恩福元提点所

    见“福元营缮所”。

  • 营务处

    官署名。清末地方督抚置。因督抚统兵,并多增募军队,故设此机构,负责办理军营行政。处设总办、会办等职,多以道、府文官充任。清代末期,提督、巡抚多增募军队,因此设营务处,以道、府文官担任总办、会办等,负责

  • 同知集贤院

    官名。金代集贤院设此官,从五品,位在知集贤院(从四品)之下,与其共掌集贤院之政。下有司议官若干人,正八品,咨议官若干人,正九品。见《金史·百官二·集贤院》。

  • 太子食官署

    官署名。见“食官署”。

  • 赞引

    官名。隋朝太常寺置六十员。唐朝沿置,二十员,流外三品,掌祭祀赞相导引之事。流外官名。唐置,属太常寺。秩流外三品,协助奉礼郎掌朝会时的百官位列的导引。至宋改称赞引使。

  • 步奏官

    公人名。宋初置,见“散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