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上将军

上将军

官名。战国时魏、秦、燕、齐等国皆置,为督军征战的主帅,一说为前军之将。西汉亦置,位极尊。省称上将。西晋惠帝永康年间(300—301)赵王伦又置。十六国后赵、西秦及北魏、北齐皆置。北魏多用以安置投顺的其他胡族酋帅,可世袭; 诸王属官亦有上将军,诸皇子所属为从八品,其它王公国所属为从九品上阶。北齐品秩同此。唐朝为十六卫主管,位在大将军上,为环卫之官。贞元二年(786) 初置,从二品,掌宫禁宿卫,凡五府及外府皆总制之。宋承唐制,置环卫官,诸卫皆有上将军,秩三品,多以宗室为之。或用为武臣赠典,实无所掌。辽属大将军府,亦为加官。道宗清宁九年(1063),宿卫官萧乙辛、耶律挞不也等九人并加上将军。金、元为武臣散阶。明朝废。


战国时有上将军,统帅全国军队。魏国曾以太子申为上将军(见《史记·魏世家》),燕国曾以乐毅为上将军(见《史记·乐毅列传》),秦末楚怀王任宋义、项羽为上将军(见《史记·项羽本纪》),汉初吕后曾令赵王吕禄为上将军,掌北军(见《史记·吕太后本纪》)。《后汉书·卢芳传》:“更始败,三水豪杰共议,以芳刘氏子孙,宜承宗庙,乃共立芳为上将军。”《后汉书·隗嚣传》:“咸谓嚣素有名,好经书,遂共推为上将军。”西晋赵王伦置,十六国后赵、西秦和北魏、北齐皆置。北魏多用于归顺的胡族首领,可世袭;皇子及诸王公也置。唐朝上将军为十六卫主管,位在大将军上,掌宫禁宿卫,制五府及外府。宋环卫官诸卫皆有上将军,多以宗室任之;也用作赠官,无职掌。辽属大将军府,也作加官用。金元为武官散阶。明废。

掌国家兵权,行使太尉职权,汉初高后掌权时,既有太尉官,也设上将军。“上将军禄、相国产颛兵秉政。”“太尉勃丞相平为内应。”均见《汉书·高后纪》。

猜你喜欢

  • 六宅使

    官名。唐朝于诸王府置。五代沿置,为诸司使之一。宋初属西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真宗咸平元年 (998) 定为同六品,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改正七品。徽宗政和二年(111

  • 南苑

    苑囿名。清置,属奉宸苑。设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主事、委署主事各一人,苑丞七人,苑副十三人,笔帖式五人,掌征收南苑的地赋并管理行宫、寺庙等。此外设总尉一人,防御八人,骁骑校二人,辖门军、马甲等,掌南苑

  • 右贤裨王

    匈奴王名,即右贤小王。《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警,夜逃……得右贤裨王十余人。”注:“小颜云:裨王,小王也,若裨将然。”

  • 兵曹郎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改兵部头司长官兵部侍郎置,以异兵部次官侍郎之名。唐高祖武德三年(620) 改为兵部郎中。官名。隋初兵部头司的主官为兵部侍郎,炀帝改诸曹侍郎为郎,又改兵部郎为兵曹郎。唐武

  • 同知制国用司事

    官名。元置,为制国用司的副长官,见“制国用司”。

  • 右校尉

    官名。秦汉军制,于将军下分部,以校尉主之,部分左、右者,即设左、右校尉。然仅因事而设。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后65)置度辽将军,领左、右校尉,将黎阳虎牙营士,屯五原曼柏,后罢。和帝永元十一年(后99)复置

  • 清理财政处总办

    官名。清末度支部清理财政处职官。宣统三年(1911)设。一人,奏补,以本部司员兼充。掌佐提调、帮提调分管清理财政事宜。

  • 直盪正都督

    官名。北齐设此官,属左右卫府,掌左右厢。见《隋书·百官中·左右卫府》。

  • 内符宝郎

    官名。宋朝置,以内侍充任,掌宫内符玺,从七品。官名。见“符宝郎”。

  • 征仕郎

    散阶称号。明朝置,为文职从七品之升授。清朝沿置,为文职从七品之封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