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上卿

上卿

①传说夏、商、周高级执政官或爵位名。王室与诸侯国均置。至春秋初期仅有上、下之别。后分为上、中、下三级。上卿位列公之下,卿之首。诸侯国次国之于大国,上卿相当其中卿,中卿相当其下卿,下卿相当其上大夫; 小国之于大国,上卿相当大国下卿,中卿相当其上大夫,下卿相当其下大夫。晋朝对诸侯王国三卿亦尊称为上卿。②新莽官位名号。时更名光禄勋曰司中,太仆曰太御,卫尉曰太卫,执金吾曰奋武,中尉曰军政,又置大赘官,位皆上卿,号曰六监。


官名,周置,春秋时期,卿分上中下三等,诸侯国的卿,也得周天子任命,上卿的品位最高。《左传·成公三年》:“公问诸臧宣叔曰:‘中行伯之于晋也,其位在三;孙子之于卫也,位为上卿,将谁先?’对曰:‘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上下如是,古之制也。’”战国时期,卿有上卿和亚卿之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虞卿)说赵孝成王,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汉朝最高的官位是公,其次是卿。汉以前,卿就有孤卿、上卿、卿之分;西汉有上卿和卿之别;王莽时承袭古制,也把卿分为孤卿、上卿和卿三级。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位皆孤卿。司中(即光禄勋)、太御(即太仆)、太卫(即卫尉)、奋武(即执金吾)、军正(即中尉)、大赘官,位皆上卿(见《汉书·百官公卿表》、《汉书·王莽传》)。东汉时的九卿没有孤卿、上卿和卿之分,都称卿,俸皆中二千石(见《后汉书·百官志》)。

猜你喜欢

  • 主管文德殿钟鼓院

    官名。南宋置,属太史局,掌刻漏进牌之事。

  • 骢马御史

    东汉桓典的外号。桓典为侍御史,公正无私,不畏强权,常骑骢(青毛白毛相杂)马外出,被人称为骢马御史。《后汉书·桓典传》:“辟司徒袁隗府,举高第,拜侍御史。是时宦官秉权,典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

  • 宫殿监督领侍

    宦官官名。清置,见“总管太监”。

  • 司家马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卿大夫家邑军赋: 《周礼·夏官》: “家司马,各使其臣以正于公司马”; “都司马,掌邦之士庶子及其众庶车马兵甲之戒令,以国法掌其政学,以听国司马。家司马,亦如之

  • 谘议

    官名。1、民国各高级军政机关间置谘议,备谘询,无一定职务。2、谘议参军的简称。详“谘议参军”条。

  • 忠义都上士

    官名。北周置。统忠义兵以充宿卫。《苏慈墓志》: “建德元年(572),授夏官府都上士,治中义都上士。”(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四○九)隋朝因避讳,作志时改忠义为中义。官名。以忠义名官,见《三

  • 大兴县尹

    官名。大兴县为元代京县之一,秩正六品,治所在大都丽正门以东。置达鲁花赤、尹、丞各一人,主簿二人,尉一人,典史三人,司吏十五人。

  • 太子桂坊

    官署名。唐置。《唐书·百官四上·东宫官·司经局》:“龙朔三年,改司经局曰桂坊,……比御史台,以詹事一人为令,比御史大夫,司直二人,比侍御史……(龙朔)三年,改司经大夫曰桂坊大夫,纠正违失。”《通典·职

  • 行路御史

    见“近侍局”。

  • 辨铜

    官名。辨铜,也写作“辩铜”,辩通辨。汉置此官,属水衡都尉,负责分辨铜的品种和好坏等。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水衡都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