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洞山

龙洞山

①在今江苏江浦县西。《方舆纪要》卷20江宁府江浦县:龙洞山在“县西二十五里。西接天井山,东连西华山及马鞍山”。

②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舆地纪胜》卷48和州:龙洞山“在含山县西南五十里。有诗酬唱”。《方舆纪要》卷29含山县:龙洞山“洞深邃,泉流不竭,下流为鲁桥涧,通铜城闸入于江”。

③一名禹登山。在今山东济南市东南三十里。元于钦《齐乘》卷1:东龙洞山“山如重甗。西洞透深一里许,秉火可入。东洞在万仞绝壁之上,洞口釜鬲尚存,烟火之迹如墨。……有翠屏岩、独秀峰、三秀峰。峰侧龙祠,郡邑祷雨极应”。又引《九域志》云禹登山,谓“禹治水尝登”。

④亦名英山。在今四川永川市西北。《方舆纪要》卷69永川县:龙洞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一名英山。上有龙湫”。

⑤在今贵州黎平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21黎平府洪州泊里长官司:龙洞山“在司治(今洪州镇)南。洞宽广深里许,旁有龙洞”。


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东南。由石灰岩构成。以悬崖上石灰岩溶洞龙洞得名。又传夏禹曾登山起蛰龙治水,亦名禹登山。独秀峰、三秀峰、绵屏岩三峰环列,溪涧幽深,多泉潭瀑布。龙洞在西峰悬崖上,洞口高约2.7米,阔1.3米。洞壁有石刻造像,高逾4米。洞东西相通,深里许。泉出壁隙,相传为龙藏之所。周围山崖有东魏、隋、唐石刻造像,鹫栖岩巅有七级报恩塔。东南危岩孤立,名“灵台”,俗称“钓鱼台”,上有古亭,下临深涧,瀑布倾泻,雄伟壮观。秋季红叶满山,景色尤奇。


猜你喜欢

  • 龙口集

    即今河南新蔡县北三十八里龙口镇。清尹耕云《豫军纪略》卷2:咸丰八年(1858)一月,清军“退守新蔡之龙口集”。

  • 孤山

    ①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南五十六里。《宋史·宋琪传》: 端拱二年 (989),将讨幽蓟,宋琪上疏 “令大军会于易州,循孤山之北,漆水以西,挟山而行,援粮而进。涉涿水,并大房,抵桑干河,出安祖砦,则东瞰燕城

  • 建中县

    唐光宅初改盱眙县置,属楚州。治所即今江苏盱眙县。后复改盱眙县。

  • 干巷镇

    旧名干将里。又名干溪。即今上海市金山县东南二十里干巷镇。相传春秋时干将曾居于此,故名。在上海市金山区中部。面积36.3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干巷,人口2100。相传春秋干将居此,故名;一

  • 沱沟

    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四十里。《清一统志·许州一》: 沱沟 “在郾城县东南五十五里。汝水别流也”。

  • 医圣祠

    在今河南南阳市东关温凉河畔。为纪念东汉名医张仲景而建。张仲景(150—219)名机。南阳郡涅阳(今邓县穰东)人。医术精湛,著作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据清代《医圣祠图志》载:祠分正、偏两院。正院

  • 在今哈萨克斯坦楚河沿岸地区。《清一统志·伊犁》:吹“在伊犁西北。自图斯池西北二百里至萨勒齐图,又西北行五百余里,统名曰吹。其地水草丰饶宜游牧。其东北为伊尔该图鄂拉,又北逾山,接左哈萨克界”。清朝巡边必

  • 我撒剌

    在今新疆乌恰县西北。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17《西域土地人物略》:“又西为尚力,又西二百里为我撒剌(其西南为计敌巴什,西北为赛兰)。”

  • 海螺山

    在今河北鹿泉市西。《方舆纪要》 卷14获鹿县: 海螺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山绵延耸秀,下有白鹿泉,隋因以名县。山之阳,岩洞深遂,相接如门屋,曰连珠洞”。

  • 本溪湖市

    1939年伪满由本溪县析置,属奉天省。驻本溪湖(今辽宁本溪市)。1945年抗战胜利后改名本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