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华镇

龙华镇

①北宋置,属仙游县。即今福建仙游县西南龙华镇。《舆地纪胜》卷135兴化军《景物下》:龙华寺“在仙游县西南五里。唐垂拱二年置。《旧经》云,隋大业中有润州僧卓庵于此, 人迹不到,后有白龙衔白莲华自空中来献,因以为名”。龙华寺是以神话传说得名,镇又以龙华寺为名。清为龙华市。

②即今河北景县西南五十里龙华镇。清雍正十一年(1733)置巡司于此。

③在今上海市西南,徐汇区南部。《清一统志·松江府二》:龙华镇“以龙华古刹著名。漕河泾环其南,蒲汇塘抱其北,居黄浦大湾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建为龙华公园。镇上有龙华寺、龙华塔等古迹。


(1)在河北省景县西南部。面积80.7平方千米。人口3.7万。镇人民政府驻龙华,人口 3120。原为古青龙镇西端一部分,元末古镇毁于战火。后山西移民至此建村取今名。1953年设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镇。产小麦、玉米、棉花。有电器、建材、服装、榨油、造纸等厂。石德铁路、衡德安龙公路经此。(2)在福建省仙游县西南部、木兰溪中游。面积77平方千米。人口7.4万。镇人民政府驻塔街,人口 6100。《舆地纪胜》兴化军:龙华寺在仙游县西南五里。唐垂拱二年(686年)置。旧《经》云,隋大业中,有润州僧卓庵至此,人迹不到,后有白龙衔白莲花自空中来献,因以名寺。镇因龙华寺为名。1958年设龙华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置镇。产稻、甘蔗、甘薯、龙眼、茶叶、松、竹。有轧钢、制茶等厂。仙游糖厂专用铁路经此。公路接郊柏公路。古迹有龙华寺、双石塔。(3)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南部。面积86.6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龙华圩,人口 9830。1949年属宝安县第三区。1958年与观澜合并为红色公社。1961年析建龙华公社,1983年改为区,1986年撤区建镇。主产稻、花生和薯类,并营鱼苗、养蜂等。“龙华方柿”著名。有牛皮、手套、电子、表链、表壳、毛织、成衣、农具等厂。平蛇公路经此。有革命烈士纪念亭及纪念碑。(4)在广东省博罗县西南部。面积62平方千米。人口2.1万。镇人民政府驻龙华圩,人口 2860。取“龙飞凤舞、风华物埠”意命名。1949年属县第四区,1958年属龙溪公社。1978年析置龙华公社,1984年改区,1986年建镇。地处博罗西部平原北缘,西北间有台地。主产稻、花生、大豆、甘蔗。塘鱼、水果较盛。有服装、皮革、塑料、玩具等厂。324国道经此。古迹有陈孝女祠、岭南古墓、愈南公家庙、李国标祠等。(5)在广东省龙门县中南部。面积198平方千米。人口1.4万。镇人民政府驻龙华圩,人口 1480。因驻地在龙门河南岸,明洪武年间已成繁华圩集,故称龙华。1958年置龙华公社,1984年设区,1986年建镇。地处丘陵低山地带,龙门河横贯。主产稻、花生、木薯。水果有柑、橙、橘。林产松、杉、竹,并产蜂蜜、松香。特产西溪笋。有铅、锌、锡等矿。有采矿、建材、冶金、农机修配等业。增马公路经此。古迹有清代水坑塔。 (6)在重庆江津市北部。面积44平方千米。人口3.1万。镇人民政府驻龙门滩,人口1.18万。原名龙门滩镇,以龙门滩地名得名。1950年为龙门乡,1952年分建龙门、梁家两乡,1953年将龙门乡划为龙门、龙华两乡。1955年两乡合并为龙门乡。1958年龙门、梁家两乡合并为龙门公社,1962年又分开。1984年复为龙门乡。1993年将梁家乡并入建龙门滩镇。2001年因有龙华寺改名为龙华镇。产稻、小麦、玉米、甘蔗。有酿酒、砖瓦等厂。北岸有成渝铁路古家沱站,通公路,水路通轮船。(7)在四川省屏山县中部偏北。面积126平方千米。人口1.8万。镇人民政府驻龙华,人口 1160。明设驿站,清咸丰时设平安营,建都司衙,围以土城。地以寺名。1949年为龙华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1992年置镇,龙水、会河、福坝三乡并入,产笋干、芋片、蚕茧、中药材。有铜、铁、煤、石灰石等矿。有造纸、农机、酿酒、粮油加工等厂及林场、茶场。屏雷、宜新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宋代石门寨遗址、丹霞洞,八仙岩摩崖造像群,清建平安营土城、炮台、衙署残址等。


猜你喜欢

  • 夏镇

    明置,属沛县。即今山东微山县治。清咸丰元年 (1851) 沛县迁治于此,十一年 (1861) 仍还旧治。1953年于此置微山县。在山东省微山县中部偏南。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13.2平方千米。人口9.

  • 浕水

    ①即今湖北枣阳市东沙河。《水经·沔水注》: 浕水 “出于襄乡县东北阳中山,西径襄乡县之故城北。浕水又西径蔡阳县故城东,西南流注于白水”。②即今陕西勉县西白马河。《水经·沔水注》:浕水 “北发武都氐中,

  • 温仁村

    即今河北清苑县 (南大冉) 南温仁镇。明嘉靖 《清苑县志》 卷1有温仁村。

  • 茶山村

    即今广东东莞市东茶山镇。清时京山巡司驻此。

  • 茨榆树

    即今辽宁昌图县西南茨榆城子。《清一统志·奉天府二》 “跑马城” 条下: “茨榆城距 (昌图厅) 城二十里。”

  • 圭峰山

    亦名桂山、玉台山。在今广东新会市北。清康熙《新会县志》卷5:圭峰山,“邑之镇山。一名玉台山。在城北三里。西连绿护,嵯峨插天,南望厓门,汪洋浩淼,为一邑壮观”。古称桂山,又称玉台山。广东省新会市区北面诸

  • 东西两城

    在今河南长葛县老城东北五里。《左传》:隐公十一年(前712),“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寰宇记》卷7长葛县:“今有东西两城。”

  • 洋川县

    ①西魏置,属洋州。治所在今陕西西乡县东南。后废。②唐武德二年 (619) 置,属牢州。治所在今贵州凤冈县东北。贞观十四年 (640) 移治今凤冈县北。唐末废。北宋大观中复置,属承州。宣和中废。古县名。

  • 江南西道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为东、西二道。江南西道辖原江南道中部之地,治所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管辖宣、饶、抚、虔、洪、吉、袁、郴、鄂、岳、潭、衡、永、道、邵、澧、朗、连等州。辖境约当今江西、湖

  • 泸川县

    隋大业元年 (605) 改江阳县置,为泸州治。治所在今四川泸州市。《寰宇记》 卷88泸州:“远取泸川为名。” 县以此名。三年 (607) 为泸川郡治。唐武德元年 (618) 为泸州治。元至元二十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