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洞山
在今广东惠州市西。《方舆纪要》 卷103惠州府归善县: 黄洞山在 “府西三十里。山深远,旧为贼巢。弘治十一年,御史万祥言,惠州有黄洞山贼即此。山脉蜿蜒而东,至府西十里为新村岭,郡邑之屏障也”。
古山名。在今广东省惠州市西黄洞。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御史万祥言及惠州有黄洞山,即此。
在今广东惠州市西。《方舆纪要》 卷103惠州府归善县: 黄洞山在 “府西三十里。山深远,旧为贼巢。弘治十一年,御史万祥言,惠州有黄洞山贼即此。山脉蜿蜒而东,至府西十里为新村岭,郡邑之屏障也”。
古山名。在今广东省惠州市西黄洞。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御史万祥言及惠州有黄洞山,即此。
清光绪元年 (1875) 改噶玛兰厅置,属台北府。治所即今台湾省宜兰县。在台湾省本岛东北部,包括东北部海上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东临太平洋,西倚中央山脉。面积 2137.5 平方千米。人口48
又作白涧岭。在今山西阳城县西北十六里。《资治通鉴》:东晋义熙十二年(416),“丁零翟猛雀驱掠吏民,入白涧山为乱,魏内都大官河内张蒲与冀州刺史长孙道生讨之”。即此。古山名。又作白涧岭。在今山西省阳城县
1929年析西宁、湟源二县置,属青海省。治所在今青海共和县东南曲沟乡。1943年迁驻恰卜恰(今共和县)。1952年改为共和藏族自治区,1953年复改共和县。在青海省东部、青海湖之南,东依日月山,东南界
明永乐二年 (1404) 改居庸关千户所置,属北平都司。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北居庸关北口。宣德五年 (1430) 移治怀来卫城 (今河北怀来县东南),隆庆元年 (1567) 改名延庆右卫。清初废。明永乐三
在今上海市境内。旧误传为战国时春申君黄歇所疏导,故别称黄歇浦、春申江。黄浦之名始见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 (1158) 高子凤 《南积善寺记》,《宋会要·食货八之二九》 作黄浦塘。元至元年间称黄浦港。《明
在今湖北黄石市东南西塞山乡回山。《舆地纪胜》卷33兴国军:“回山在大冶东五十里西塞山之右,山有异泉及飞云洞。《土俗编》云:唐天宝十三年积雨之后,回山之巅忽有飞泉涌出,垂流四百仞。元结名之曰异泉,因为作
即今吉林抚松县东南锦江。源出长白山西麓,流入漫江。民国 《抚松县志》 卷1: 紧江 “源出白山前怀西北,流水势湍急,故曰紧江。会桦友河子、梯子河、旱河诸水,至花砬子与漫江相会。由源至口,约百八十里”。
即今广东花都市西北狮岭镇军田村。粤汉铁路经此。清宣统《广东舆地全图》花县图:花城西有军田,其北有盘古皇庙。村名。在海南省三亚市东部。属海棠湾镇。人口 1100。产稻、甘薯、杧果、杨桃、槟榔、波罗蜜、酸
即盘湖岭。在今江西南丰县南,接福建建宁县界。《清 一统志 ·建昌府二》 “茱萸隘” 条下:“又盘湖隘,在 (广昌) 县东北八十里。”
在今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境。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3:东兴安岭山脉“其西走一支,当塞尔根南,有息灭之火山,曰乌云和尔冬吉。康熙六十年山忽喷火, 日夜震动,声闻数百里,亘一年始息。其喷出之石片、硫磺,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