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鸡笼山

鸡笼山

①又名龙山、钦天山。俗称北极阁。即今江苏南京市解放门内鸡鸣山。《寰宇记》卷90升州上元县“鸡笼山”条引《舆地志》云:“其山状如鸡笼,以此为名。晋元帝等五陵并在山之阳。”《宋书·雷次宗传》:元嘉十五年(438),“次宗至京师,开馆于鸡笼山, 聚徒教授, 置生百余人”。即此。

②在今安徽和县西北三十五里,近含山县界。《寰宇记》卷124历阳县:鸡笼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淮南子》云:麻湖初陷之时,有一老母提鸡笼以登此山,乃化为石,今山有石状如鸡笼,因名之”。《宋史·李显宗传》: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亮大举南侵,“亲统细军驻和之鸡笼山,将济采石”。即此。

③在今福建福州市西南,高盖山之西。一名斗门山。西为凤冈。《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引《旧志》曰:“冈滨建江,首起城南三十里,尾尽城西二十里。江水环绕,为村阜三十六,居人遍植荔枝,多至数百万株。”又引《福建通志》曰:“三十六宅,宋刘彝诸贤所居,曰刘宅。”

④在今福建长汀县北。明嘉靖《汀州府志》卷2《山川》长汀县:鸡笼山“在县北成上里,去县五十里, 以形似名”。

⑤在今江西南昌市西北。《明一统志》卷49南昌府:鸡笼山“在府城西一十里。其山盘旋耸秀,状若鸡笼。下枕大江为一方游览之地”。

⑥在今湖北阳新县东五十里。《舆地纪胜》卷33兴国军:鸡笼山“在永兴县东南八十里,湖山之巅有金鸡隐伏,遇夜阴晦,其光往来出没于湖山之间”。《清一统志·武昌府一》:鸡笼山“相传伍子胥曾驻兵于此。今遗址尚存”。

⑦在今湖北省钟祥市东北。《清一统志·安陆府》:鸡笼山“在钟祥县东北一百里,接京山县界。其南有白水岩, 北有阳明洞。中有石屏、石笋”。

⑧在今广东封开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01封川县:鸡笼山在“县(今封川镇)西三十里。其脉广远,左接广西界,右襟西宁县”。

⑨在今广东翁源县西北。《清一统志·韶州府》:鸡笼山“在翁源县(治今翁城镇)西北六十余里,接连狗耳岭,为入郡孔道。山石对峙,如笋插入,万树盘岚,一崖坦润”。明置鸡笼铺于此。

⑩即今台湾省基隆市港口外的基隆屿,因岛形如鸡笼浮水而得名。清乾隆间范咸《台湾府志》卷1:鸡笼山“是台之东北隅有小山, 圆锐,去水面十里,孤悬海中。以鸡笼名者, 肖其形也”。或说为闽南方言,转译自高山族凯达格兰人语。明人曾以此指今台湾岛北部地区;亦泛指全岛。《明史·鸡笼传》:“鸡笼山在彭湖屿东北,故名北港,又名东番。”


(1)古山名。即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湖鸡鸣山。南朝齐永明二年(484年)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于鸡笼山,即此。因东麓建有鸡鸣寺,故又称鸡鸣山。(2)古岛屿名。(1)又称鸡笼屿。即今台湾省基隆市东北港口外基隆屿。以形似鸡笼得名。《东西洋考》:“鸡笼山,淡水洋,在彭湖屿之东北。”《海东札记》:“鸡笼山,北路尽境也。”(2)泛指今台湾本岛。《明史·鸡笼传》:“鸡笼山,在彭湖屿东北,故名北港,又名东番,去泉州甚迩。”(3)今山名。古名历山、历阳山、亭山,又名凤台山。在安徽省和县西北部。因山顶呈鸡笼状得名。由石灰岩构成。海拔240米。南坡陡崖峭壁,可攀援铁链登石阶上下。南北山腰处各有一洞,幽深莫测。唐初山上庵堂寺庙甚多,被誉为“江北第一名山”和“天下第四十二佛地”。后多毁于兵燹,仅存大清殿八间。植被茂盛。有煤、石灰石等矿。辟有国家森林公园。


猜你喜欢

  • 胜江亭

    在今四川达川市西。《方舆胜览》 卷59达州: 胜江亭在 “州西三里。郡守王蕃因读江州司马白居易寄通州司马元稹诗,有 ‘通州犹似胜江州’ 之句,因以名亭”。后废。

  • 天隳山

    即天回山。在今四川成都市北三十里。《太平御览》卷166引扬雄《蜀王本纪》:“有王曰杜宇,出天隳山。”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3:天隳山“玄宗幸蜀返跸之后, 土人呼曰天回(山)”。

  • 陇木头长官司

    亦作陇木长官司。明洪武七年(1374)置,属茂州。治所在今四川茂县东北四十里。《明史·四川土司传》:“陇木长官司,其长官即陇木里人也。……所属玉亭、神溪十二寨。”清以后废。明洪武七年(1374年)置,

  • 绥远道

    1914年由原归绥道的归绥、萨拉齐、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尔、五原、武川、东胜八县置,属绥远特别区域。治归绥县 (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辖境约当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临河以东,武川、呼和浩特、和林格尔以西

  • 西集州

    唐贞观五年(631)置,为羁縻州,属松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北境。八年(634)改为直州。

  • 鸡踪桥

    在今四川成都市东北弥牟镇北。《资治通鉴》:五代唐长兴三年(932),董璋克汉州,孟知祥将兵赴援,“至弥牟镇,赵廷隐陈于镇北,甲申迟明,廷隐陈于鸡踪桥”。即此。《方舆纪要》卷67新都县:鸡踪桥“在县北三

  • 巴浪宗

    明作巴朗。又称白浪木、巴朗宗、巴浪宗、巴纳木宗。即今西藏白朗县西北白郎学。“巴浪”为两姓名。传说13世纪著名喇嘛译师巴扎·尼玛扎巴和纳朗·多吉敦炯二人曾在此处一起念经,后以二人姓名首字为当地地名。清《

  • 大宁都司

    大宁都指挥使司的简称。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治所在大宁卫(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明镇)。辖境相当今河北、辽宁、内蒙古之交部分地区。次年改置北平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复旧名,侨治保定府(今河北保

  • 黄峒镇

    即今广东新丰市北黄镇。 《方舆纪要》卷102翁源县 “桂丫山镇” 条: “县东百四十里有黄峒巡司。旧为贼巢。弘治十四年设,后改入兴宁县,万历中革。”

  • 芦移堡

    北宋元丰中置,属延安府。在今陕西子长县北。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