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津县
隋开皇十六年 (596) 分乐陵县置,属棣州。治所在今山东乐陵市西北。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 分饶安县复置,属沧州。贞观六年 (627)省入乐陵县。
旧县名。山东抗日根据地设。1940年由南皮三个区、宁津北部二个区及乐陵、东光边远地区部分村析置。1946年撤销,仍划归各县。
隋开皇十六年 (596) 分乐陵县置,属棣州。治所在今山东乐陵市西北。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 分饶安县复置,属沧州。贞观六年 (627)省入乐陵县。
旧县名。山东抗日根据地设。1940年由南皮三个区、宁津北部二个区及乐陵、东光边远地区部分村析置。1946年撤销,仍划归各县。
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 析归化城厅北境置,属山西省。寄治归化城 (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912年改武川县。
一作克列玉土司。清雍正时置,属西宁办事大臣。为玉树四十族之一。驻牧地在今青海囊谦县西北境。乾隆《西宁府新志》卷19塞外贡马番族中有“住牧多洛尼托克地方列玉族”。《清史稿·地理志》 青海土司:“列玉土司
外蒙古旧部名。即赛音诺颜部。清雍正三年(1725)分土谢图汗部西境置,乾隆三十一年(1766)加汗号,是为喀尔喀四部之一。所部二十四旗,会盟于齐齐尔里克。牧地约当今蒙古国后杭爱、巴彦洪戈尔等省和前杭爱
即小招寺。在今西藏拉萨市中心。清乾隆《卫藏通志》 卷6: 小昭寺 “大昭寺北半里许,番名喇木契”。藏语意为大院落。
即今江苏大丰县西南刘庄镇。《方舆纪要》卷22淮安府:“刘庄在府东南百五十里。嘉靖三十八年,倭据庙湾,东侵淮安,官兵败之于姚家荡,又败之于刘庄,贼复遁入庙湾,寻败走。官军追至虾子港,贼乘舟开洋遁去。”村
明置,属内乡县。在今河南淅川县南。《明史·地理志》 邓州内乡县: “又西南,有党子口关。”
在今吉林靖宇县南。为松花江与辉发河的分水岭。《清一统志 · 吉林一》: 费德哩山 “在(吉林) 城南五百里,高二十里,周四百余里”。光绪《吉林通志》 卷18: “费德哩,倚傍也。”
即今福建长汀县西古城镇。《方舆纪要》卷98汀州府长汀县:古城寨在“府西四十里。五代时,王延政筑此城以备江南兵,宋因置寨为戍守处,亦曰古城里”。明、清置古城寨巡司于此。五代闽王延政筑城,北宋置寨,原在今
①亦作大谷口。即今山西五台县东北大峪口村。明永乐中置巡司于此。清裁。②即今山西怀仁县西南大峪口村。《清一统志·大同府》:大峪口“在怀仁县西南四十里大峪口村。高二十丈有奇,盘曲二里,连左云县之四峰山”。
在今云南绿春县西南五十四里。清属元江州,嘉庆十八年 (1813) 傣族从勐平巩整村迁此,故名迁马。傣语 “迁” 为搬迁,“马” 为来,意即新搬来的村寨,后讹为骑马坝。集镇名。在云南省绿春县中部、黄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