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雪山

雪山

①在今山西岢岚县东北。《寰宇记》 卷50岚谷县: “雪山在县东北四十里。高三十里,长六十里,岚、朔二州分界。”

②在今福建永春县西北,与德化县交界。《方舆纪要》 卷99永春县 “桃溪” 条: 雪山 “山高峻,多积雪”。《清一统志 ·永春州》: 雪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德化县西北四十里接界处。山势博衍,回环盘亘四十里。隆冬积雪,经月不消。其阳之水为桃源溪,下流入永春; 其阴丁水出焉,下流入浐水”。

③即今山东莒县西北七十里雪山。清光绪 《山东通志》 卷25: 雪山 “介在沂、沭间”。据1984年版《莒县地名志》 称: “山西南坡有大片白色原始土,远望如雪,故名雪山。”

④在今四川叙永县东南海风乡。《明史·地理志》 赤水卫: “北有雪山,上有关。” 明曹学佺 《贵州名胜志》 卷1: 雪山 “在 (赤水) 卫北二十里。巉岩高峻,峻亘数十里,方冬积雪,春尽始消。(明) 杨慎 《度雪山》 诗: 羊肠蛏雪凸,乌毳邂风凹”。

⑤在今四川松潘县东。《隋书·地理志》: 嘉诚县 “有雪山”。《元和志》 卷32嘉诚县: 雪山 “在县东八十里。春夏常有积雪,故名”。

⑥亦名雪岭、大雪山、西山。即今四川理县西南之邛崃山。《舆地纪胜》 卷148威州: 雪山,“ 《图经》 云: 在保宁县西南,连乳川白苟岭。《九域志》云: 山有九峰,上有积雪,春夏不消”。《方舆纪要》卷67威州: 雪山 “在州西南百里。与乳川、白苟岭相连”。

⑦即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北玉龙雪山。《明一统志》 卷87丽江军民府: 雪山 “在府西北二十余里。一名玉龙山。条冈百里,岿巍千峰,上插霄汉,下临丽水。山颠积雪经春不消,岩崖涧谷,清泉飞流。蒙氏异牟寻封为北岳”。

⑧即露骨山。今甘肃临夏县南、夏河县北之太子山。《方舆纪要》 卷60河州: 雪山在 “州西南百五十里,接洮州番界。四时皆有积雪,一名雪岭。又山石如骨露,一名露骨山”。

⑨即祁连山。今甘肃祁连山。因山顶长年积雪,故名。

⑩即今甘肃靖远县西北哈思山。《明一统志》 卷37靖虏卫: 雪山 “在卫城北一百二十里。山势高峻,积雪不消”。

(11)即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北祁连山。《隋书·炀帝纪》: 大业五年 (609),隋炀帝西巡,命 “兵部尚书段文振北屯雪山”,围攻吐谷浑。即此。

(12)佛经称喜马拉雅山为雪山。亦曰大雪山。

(13)古代印度人和中亚南部人称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等为雪山,又名大雪山。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 卷1: “迦毕试国,周四千余里,北背雪山。”


(1)山名。在台湾省本岛中北部大安溪和大甲溪上源。又称兴隆山。为雪山山脉主峰,海拔3884米,是全省第二高峰。雪山东北部有雪山北峰(3702米)、品田山(3529米)、大霸尖山(3573米)、桃山(3324米)等,西南部有火石山(3308米)、头鹰山(3508米)、大雪山(近改称复兴山,3529米)、中雪山(3172米)、小雪山(2996米)等,构成东北—西南走向的高峰线,海拔逾3000米的山头不下数十,绵延三四十千米,冬季常有积雪。其中大雪山一带天然森林最繁茂,为台湾省著名林区。大霸尖山峰顶岩层叠立,状如巨堡擎天,景色奇伟,亦为台湾北部名山。(2)村名。在北京市昌平区西北部。属南口镇。人口600。明代成村。因村北山地,初名积粟山,又称靴山,后演变为雪山,村以山名。有工艺美术、制砖等厂。京八高速公路经村北。1961年发掘有雪山文化遗址。

台湾雪山风光


猜你喜欢

  • 陈仪

    春秋邢国都城。在今山东聊城市西南。《春秋·公羊传》:僖公元年(前659),“六月,邢迁于陈仪”。《左传》作夷仪。即“夷仪”。

  • 大坝洪

    在今贵州黔西县境。《清一统志·安顺府》:大坝洪“在清镇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入水西境内。明天启初,副将张彦方败贼,深入大坝洪冈岛,即此”。

  • 安郭亭

    在今河北安国市东南。《水经·滱水注》:滱水“又东南径任丘城南,又东南径安郭亭南。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传富为侯国”。即此。

  • 盛唐郡

    唐至德二年 (757) 改同安郡置,治所在怀宁县 (今安徽潜山县)。辖境相当今安徽天柱山、三官山以南,长江以北地区。乾元元年 (758) 改为舒州。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郡置,治怀宁县(今安徽潜

  • 山亭

    ①在今山西太原市西。《清一统志·太原府一》:山亭“在太原县西。唐建。有张宏靖诸人石刻”。②在今四川三台县南牛头山。唐杜甫诗“路出双林外,亭窥万井中”,指此。集镇名。在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中部。属山城街道

  • 新港仔社

    在今台湾省苗栗县北后龙溪北岸,后龙镇东约六里。清康熙间高拱乾 《台湾府志》 卷2: 新港仔社 “离府治一千二百九十里”。

  • 下通江县

    南宋末置,属巴州。治所在今四川通江县东北九十里。元至元二十年(1283)废。

  • 不思忒

    即今阿富汗西北部布斯特。《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有“不思忒”。

  • 泉江水

    在今江西萍乡市东三十里,下流通罗霄水。《明一统志》 卷57袁州府: 泉江水 “泉出江中,故名。水产丝花菜,可食”。

  • 大坪隘口

    明置,在今四川荣县西三十里。《明史·地理志》 荣县:“又有大坪隘口,成化十二年八月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