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雍和宫

雍和宫

清康熙三十三年 (1694) 建,在今北京东城区雍和宫大街东侧。最初是雍亲王府,为胤祯即位前的府邸。雍正三年 (1725) 改名雍和宫。十三年(1735) 因停放胤祯灵柩,将宫内主要建筑改易黄瓦,并立雍正帝影像于永佑殿,改名神御殿,雍和宫成为清帝供祀祖先之影堂。乾隆九年 (1744) 改为喇嘛庙。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北京市东城区。原为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的雍亲王府。雍亲王继承皇位后,将其中一半改为黄教上院,另一半改为行宫。后行宫被焚毁。雍正三年(1725年)将上院改为雍和宫,乾隆九年(1744年)改建为喇嘛庙。现存建筑和布局融汉藏建筑于一体。中轴线上由南往北排列五重大殿,主要建筑有天王殿、正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建筑布局前半部疏朗开阔,后半部密集而有起伏,殿阁错落,飞檐宇脊纵横。为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喇嘛庙。佛教文物丰富。法轮殿的五百罗汉山、宫内最大建筑万福阁的白檀木雕弥勒佛站像(高26米,其中地面上18米)和照佛楼的楠木佛龛为木雕精品,被誉为雍和宫“三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雍和宫万福阁


猜你喜欢

  • 波罗树汛

    又名博罗树。在今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北二十五里桲椤滩。清于此设外委驻守。

  • 奄蔡国

    又名阿兰。汉西域国名。在康居西北,即今中亚咸海、里海北部草原。《史记·大宛列传》:安息 “北有奄蔡”。《汉书·西域传》: “其康居西北可二千里,有奄蔡国。控弦者十余万人。与康居同俗。临大泽,无崖,盖北

  • 上春门

    即隋洛阳城(今河南洛阳市)东面最北门。《资治通鉴》:隋大业九年(613),“(杨)玄感屯上春门”。即此。隋洛阳郭城东垣最北门。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攻洛阳,屯军于此。

  • 南源口

    即今安徽歙县东十二里南源口乡。民国《歙县志》 附图: 县东有南源口。集镇名。在安徽省歙县中部、新安江北岸。南源口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630。古代村东山谷口有王姓居民曾为郎官、得名郎源口,俗称今名。盛产

  • 北流堡

    即今山西阳城县东北留镇。《清一统志·泽州府》“下孔堡”条下:“相近又有沁渡、北流二堡。”

  • 淮阴县

    ①秦置,属东海郡。治所即今江苏淮阴县西南码头镇。汉封韩信为淮阴侯于此,后改为县,属临淮郡。东汉属下邳国。三国魏为广陵郡治。南朝宋泰始二年 (466) 侨置兖州治此,南齐改为北兖州,梁为淮州治。东魏改怀

  • 迟墟

    又作焦墟。在今江苏邳州市东南。《宋书·沈攸之传》:攸之奉诏攻彭城,“行至迟城,上悔,追军令反”。即此。

  • 红岩山

    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南十五里岷江东岸。因“山色正赤”,故名。《元史·速哥传》:至元十二年(1275)攻嘉定,“行枢密院副使忽敦等军至,与也速带儿会于红岩”。即此。为往来通道。产盐,清设盐场置关, 民国改设

  • 乌抛湾

    即今四川井研县北乌抛乡。清光绪《井研县志》卷4:乌抛湾场“创自雍正间,县北七十里”。

  • 高公岛

    在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北。《清一统志·海州》 “东海营” 条: 莺游山 “其南有高公岛,皆防海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