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路
北宋至道三年 (997) 置,为全国十五道之一。治所在京兆府 (今陕西西安市)。辖境相当今陕西和宁夏长城以南、秦岭川北及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地区。熙宁五年 (1072)分为永兴军,秦凤二路,习惯上仍称二路为陕西路。
北宋至道十五路之一。治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市)。辖境约当今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长城以南、秦岭以北地及山西省西南部、河南省西北部、甘肃省东南部地区。熙宁五年(1072年)析为永兴军路、秦凤路。元丰元年(1078年)又合并为陕西路。八年又析为永兴军、秦凤二路。
北宋至道三年 (997) 置,为全国十五道之一。治所在京兆府 (今陕西西安市)。辖境相当今陕西和宁夏长城以南、秦岭川北及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地区。熙宁五年 (1072)分为永兴军,秦凤二路,习惯上仍称二路为陕西路。
北宋至道十五路之一。治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市)。辖境约当今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长城以南、秦岭以北地及山西省西南部、河南省西北部、甘肃省东南部地区。熙宁五年(1072年)析为永兴军路、秦凤路。元丰元年(1078年)又合并为陕西路。八年又析为永兴军、秦凤二路。
①在今江西乐安县南。《方舆纪要》 卷86抚州府乐安县: 鹿角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群峰高耸,参差并峙,形如鹿角”。②在今贵州平坝县南十里。《明一统志》 卷88平坝卫: 鹿角山 “石峰耸立,形如鹿角”。
①南朝梁置,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河静西南。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智州。②西魏废帝三年(554)改西益州置,治所在兴安县(隋改绵谷县,即今四川广元市)。隋大业三年(607)改为义城郡。唐武德元年(61
唐武德六年(623)改江州置,治所在宜都县(今湖北枝城市)。辖境相当今湖北枝城市地。贞观八年(634)废。唐武德六年(623年)改江州置,治宜都县(今湖北宜都市)。贞观八年(634年)废。
在今山东日照市西南。《水经·沭水注》:葛陂水 “发三柱山,西南流绕辟城南,世谓之辟阳城。……积以为陂,谓之辟阳湖,西南流注于沭水也”。
1942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齐河、禹城二县析置,治齐河城(今山东齐河县南齐河旧址)。取二县首字为名。1950年5月撤销,并入齐河、禹城二县。旧县名。山东抗日根据地设。1942年由齐河、禹城两县析置。以两
金贞祐二年(1214)升阳门镇置,属弘州。治所在今河北怀安县(柴沟堡)东北。元废。古县名。金贞祐二年(1214年)升阳门镇置,治今河北省怀安县东北。属弘州。元省。
在今西藏东南部,西界门隅,东界下察隅,南邻印度。珞渝是藏族对珞巴族居住区的称呼,藏语意为南域。17世纪末叶珞渝就置于五世达赖的统治之下。19世纪中叶,西藏地方政府曾将珞渝划归波密土王管辖。1944年珞
①西晋置,属新昌郡。治所在今越南永富省锦溪附近。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为安人县。②元至元十四年 (1277) 置,属巨津州。治所在罗裒间 (今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西北七十里小维西)。《元史· 地
一作天堡城。在今江苏南京城东北紫金山第三峰(即天保山)之巅,紫金山天文台大院内,是太平天国时期为保卫天京修筑的重要军事要塞。当时清军在南京城东孝陵卫一带建江南大营,直接威胁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安全。天保
①战国韩置,秦、汉治所在长子县(今山西长子县西南)。辖境相当今山西长治、晋城、和顺、左权、榆社、武乡、沁县、沁源、沁水、襄垣、黎城、安泽、屯留、潞城、长子、壶关、平顺、高平、陵川、阳城等县市地。东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