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阳平县

阳平县

①西汉置,属东郡。治所即今山东莘县。东汉为侯国。三国魏属阳平郡。西晋永嘉后废。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复置,北齐改为乐平县。隋开皇六年(586)复改阳平县,八年(588)改为清邑县。

②南朝宋置,属鲁郡。治所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北羊庄。北齐省。

③南朝宋侨置,属阳平郡。治所在今江苏铜山县境。北魏属南阳平郡。后废。

④南朝宋改洋平县置,属桂林郡。治所当在今广西东北部融江、龙江下游及红水河下游一带。后废。

⑤北魏置,属江夏郡。治所即今河南泌阳县。隋开皇七年(587)改为饶良县。

⑥1935年2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由宁强县析置,治阳平关(今陕西宁强县西北阳平关镇)。同年3月废。


(1)古县名。(1)西汉置,治今山东省莘县。属东郡。东汉改为侯国,后复为县。西晋永嘉后废。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复置。北齐改为乐平县。隋开皇六年(586年)复名阳平县,属魏州。开皇八年改为清邑县。(2)南朝宋置,治今山东省滕州市西。属徐州。北齐废。(3)北魏改比阳县置,治今河南省泌阳县。为东荆州治。隋开皇七年改名饶良县。(2)旧县名。川陕苏区设。1935年由陕西省宁羌县阳平关地区析置。治今宁强县阳平关。县因以为名。同年3月红军北上后撤销。


猜你喜欢

  • 中峒镇

    在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西南三十里。明置巡司于此。古镇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西北中峒。明于此置巡检司。清时裁。

  • 昭莫多

    又作昭摩多、召磨多。在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东南土拉河上游南岸。《清史稿·圣祖本纪》:康熙三十五年 (1696),“抚远大将军伯费扬古大败噶尔丹于昭莫多”,即此。“昭莫多”,蒙古语意为树木。又作昭摩多,蒙

  • 折桅子岩

    在今四川忠县东四十五里,下为长江折尾滩。清陶澍《蜀輶日记》:“折桅子岩脚如败瓮,舟行避之,反漩入不得脱而尾折,岁坏船无数。”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1:折尾滩“乾隆四十年间, 州刺史甘隆滨沉铁无算,以治

  • 团柏镇

    金置,属祁县。在今山西祁县东二十五里南团柏、北团柏村。

  • 俱支囊国

    即龟兹国。都延城,即今新疆库车县东郊皮朗旧城。即“龟兹国”。

  • 涿涂山

    亦作涿邪山。在今蒙古国西南古尔班赛汗山。《史记· 匈奴列传》: 西汉天汉二年 (前99),“汉复使因杅将军 (公孙) 敖出西河,与強弩都尉(路博德) 会涿涂山,毋所得”。

  • 西湾塘

    即今广西钟山县东南西湾镇。清雍正《广西通志》卷20:富川县南“羊头塘十里至西湾塘与贺县交界”。

  • 长萝山

    在今湖北竹溪县东南。《元和志》卷21上庸县:长罗山“在县北四里”。《方舆纪要》卷79竹山县“上庸山”条下:长萝山“以山势延蔓,如垂萝然”。

  • 南峤县

    1934年改五福县置,直属云南省。治所在今云南勐海县西三十八里勐遮。民国 《云南省民政厅 〈有关各县更改县名〉 案卷》: “南峤,城治山名景峤,河名南央。” 1953年撤销,并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旧

  • 右溪

    在今湖南道县西。唐元祐《右溪记》:“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清一统志·永州府一》 引《府志》谓“有汴河池,其水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