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和楚克山
亦作鄂尔霍楚尔山、鄂勒霍楚尔山。在今新疆额敏县东北。清乾隆 《西域图志》 卷22: 鄂尔和楚克鄂拉 “在巴尔鲁克鄂拉东北四百里,绰尔郭南,纳林和博克北”。
亦作鄂尔霍楚尔山、鄂勒霍楚尔山。在今新疆额敏县东北。清乾隆 《西域图志》 卷22: 鄂尔和楚克鄂拉 “在巴尔鲁克鄂拉东北四百里,绰尔郭南,纳林和博克北”。
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0) 置,属云南都司。治所在今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西郊景董山上。清康熙二十六年 (1687) 废。
在今河南正阳县西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50真阳县:石塘陂“东汉永平五年,汝南太守鲍昱甃石堰水,灌田数百顷。今堙”。在今河南省正阳县西北。《后汉书·鲍昱传》:东汉永平五年(62年)汝南太守鲍昱以郡多陂
在今四川简阳市西南。《旧唐书·地理志》 平泉县: “隋移县治于赖黎池。” 《舆地纪胜》 卷145简州: 赖黎池,“ 《皇朝郡县志》 云: 在平泉县东二十六里”。
在今河南确山县西。《方舆纪要》卷50确山县:竹沟镇关在“县西南九十里”。明置巡司于此。
在今河南商丘县南。《明一统志》 卷27归德府: 照碧堂 “在府旧南城上。宋建南都,作于城上,以临南湖,故名”。
唐天宝元年 (742) 改开州置,治所在开江县 (今四川开县)。辖境相当今四川开县地。乾元元年 (758) 复为开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开州置,治盛山县(今重庆开县)。辖境相当今重庆市开县地。乾
即土城山。在今浙江绍兴市东五云门外。《清一统志·绍兴府》:土城山“在会稽县东六里。《越绝书》:越王得西施,教习于北坛利邱里土城,三年而献吴。亦名西施山”。
本名皇甫林,后讹为广富林。亦作广福林。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北十四里。《方舆纪要》卷24松江府青浦县“黄渡镇”条:“广富林市在县东南三十二里细林山南,亦华亭分界处也。”光绪《江苏全省舆图》青浦县:“广富林
一作龟兹国、丘兹国、归兹国、屈支国、屈茨国、屈兹国、鸠兹国、俱友囊国。本西域城国,西汉属西域都护,都在延城 (今新疆库车县东郊皮朗旧城)。魏晋时迁今沙雅县北羊达克沁废城,仍称延城。唐迁于旧城,改名伊罗
唐三受降城之一。景龙二年(708)朔方大总管张仁愿筑,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西南乌加河(古黄河)北岸。一说在杭锦后旗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开元初为黄河冲毁,十年(722)总管张说移于旧城东别建新城。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