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即邘。商、周封国。金文作噩。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北。《史记· 殷本纪》: “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 裴骃 《集解》 引徐广曰: “一作邘,音于。野王县有邘城。” 周武王灭殷,封子邘叔于此。

②西周初为唐叔虞都邑,故址在今山西乡宁县南一里。《史记·晋世家》 集解引 《世本》 曰: 唐叔虞 “居鄂”,即此。《左传·隐公六年》: “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

③西周时楚地,即今湖北鄂州市。《史记·楚世家》: 周夷王时,楚熊渠 “伐庸、杨粤,至于鄂。”乃立 “中子红为鄂王”。战国时为楚之封邑。《说苑·善说》: 楚庄辛谓襄成君曰,“君独不闻夫鄂君子皙之泛舟于新波之中也”。鄂,即子皙之封邑。近年发现楚怀王时鄂君启节遗物。秦置鄂县。

④湖北省简称。清康熙三年 (1664) 置湖北省,省会在武昌 (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因武昌自隋以后为鄂州治所,故名。


(1)古国名。商代方国。在今河南省沁阳市北。《史记·殷本纪》:“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2)西周楚封国。在今湖北省鄂州市。公元前9世纪初,楚国熊渠封次子红为鄂王于此。战国时为楚鄂君之子晳的封邑。秦置县。(3)在今山西省乡宁县。西周初封唐叔虞于晋,曾移都于此。《世本》:“唐叔虞居鄂。”春秋为晋邑。《左传》隐公六年(前717年):晋大夫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即此。一说即唐邑。(4)湖北省的简称。因清代省会武昌为隋以后的鄂州治而得名。


猜你喜欢

  • 云母堂

    北魏平城宫殿堂。在今山西大同市北。《魏书·太祖纪》 载:天兴三年(400)七月,“起中天殿及云母堂、金华室”。

  • 鼎湖

    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南。《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 《汉书·郊祀志》 晋灼注: “荆山在冯翊怀德县 (今陕西大荔县东南) 也。

  • 高平砦

    北宋庆历二年 (1042) 置,属镇戎军。在今宁夏固原县北二十五里曹洼古城。金废。

  • ①一名翼。春秋晋都,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十里故城村。晋穆侯自曲沃迁都于此。《左传》: 庄公二十六年 (前668), “士��城绛, 以深其宫”。 即此。晋景公十五年 (前58

  • 武庙集

    即今河南固始县南六十九里武庙乡。旧属商城县。清尹耕云 《豫军纪略》 卷3: 咸丰七年(1857) 十二月,捻军自六安 “径赴商城之开顺街、武庙集”。

  • 云居寺

    ①又名真如寺。在今江西永修县西云居山顶。《清一统志·南康府》:云居寺“在建昌县西南云居山。唐元和中建。宋祥符初赐额真如禅院,为江右名刹。后废。明万历中重建”。②即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城西二十六里广德寺。唐

  • 木井城

    东魏筑,即今山西太原市北阳曲镇。城中有井,以木为甃, 因名。隋大业末移阳直县治此。东魏孝静帝筑,即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阳曲镇。因城中有井,以木为甃,故名。隋炀帝时移阳直县于此。

  • 周三王陵

    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周山附近。此地有三个土冢相连,俗称 “三山”。相传为周敬王、悼王、定王的陵墓。《水经·洛水注》 载: 洛水 “又东北径三王陵东北……今陵东有石碑录赧王以上世王名号,考之碑记,周墓明矣

  • 八角镇

    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南八角店。《资治通鉴》:唐光启元年(885)十月,“秦宗权败朱全忠于八角”。北宋为镇。《宋史·钦宗纪》:靖康元年(1126)一月,“贬少保、淮南节度使梁师成为彰化军节度副使,行至八角镇

  • 务乡

    即蓩乡。在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清一统志·陕州》 “地肺山”条:“务乡在(灵宝)县西南三十里。”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北。东汉建武元年(25年)赤眉起义军西入弘农,李松与赤眉军战于此,松等大败,死者三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