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通州

通州

①西魏废帝二年 (553) 改万州置,治所在石城县 (隋改通川县,即今四川达川市)。唐杜佑《通典》: 通州 “以居四达之路,故名”。隋大业三年(607) 改为通川郡治。唐武德元年 (618) 复改为通州,天宝元年 (742) 改为通川郡,乾元元年 (758)复为通州。辖境相当今四川达川、达县、宣汉、开江、万源、城口等市县地。北宋乾德三年 (965) 改为达州。唐诗人元稹在元和间任通州司马,写下歌颂通州的诗篇。

②五代周显德五年 (958) 改静海军置,治所在静海县 (今江苏南通市)。北宋天圣元年 (1023) 改为崇州,明道二年 (1033) 复改通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 改为通州路,二十一年 (1284) 复为通州,属扬州路。明洪武初省静海县入州,属扬州府。清雍正二年 (1724) 升为直隶州。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北泰兴、如皋以东地区。因直隶顺天府有通州,俗称此为南通州。1912年废。

③辽圣宗时改龙州置,属辽阳府。治所在通远县 (今吉林四平市西一面城)。辖境相当今吉林四平、梨树、辽源及辽宁昌图、西丰等市县地。金废。

④金皇统八年 (1148) 改浚州置,治所在黎阳县 (今河南浚县东)。天德三年 (1151) 复改为浚州。

⑤俗称北通州。金天德三年 (1151) 置,属大兴府。治所在潞县 (今北京市通县)。《元史· 地理志》: 通州 “取漕运通济之义,有丰备、通济、太仓以供京师”。辖境相当今北京通县、河北三河市及大厂回族自治县地。元属大都路。明洪武初省潞县入州,属顺天府。为明、清漕粮仓储转运的京畿重镇。清设总督仓场侍郎驻此。1913年改为通县。


(1)州名。(1)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万州置,治石城县(今四川达州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达州、开江、宣汉、万源,重庆市城口等市县。隋大业初改通川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通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通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通州。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改达州。(2)五代周显德五年(958年)改静海军置,治静海县(今江苏南通市)。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改名崇州。明道二年(1033年)复为通州。属淮南东路。辖境相当今江苏省南通、海门、如皋、如东、通州等市县地。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为路,二十一年复为州。明洪武初以静海县省入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属江苏省。因直隶顺天府有通州,故俗称此为南通州。1912年废州改为南通县。(3)金皇统八年(1148年)改浚州置,治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属河北西路。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浚县、滑县、淇县。天德三年(1151年)复改浚州。(4)金天德三年(1151年)置,治潞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属中都路。辖境相当今北京市通州区及河北省三河市地。元浚修通惠河,自大都东至州城南,为运粮要地。明扩至今天津市武清、宝坻等区地。清不辖县。俗称北通州。1913年降为通县。1997年改为通州区。(5)辽景宗保宁七年(975年)置,治通远县(今吉林四平市西一面城)。金废。(2)区片名。在北京市通州区西北部,北运河、通惠河、温榆河汇合处。区人民政府驻地。五代后唐为潞县治,名潞城。金天德三年(1151年)置通州,为州治。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潞县入通州,筑州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州城西南筑新城。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修。为金、元、明、清四代京东漕运仓储重地。1913年改州为县。1949年设通县镇,属河北省。1951年为县属区级镇,称通镇。1953年置通州市。1958年划入北京市,设通州区,为区治。1960年通州区改通县,为县治。1997年复为通州区,为区治。现为北京最大的卫星城镇。工商业发达。北方精密机械厂、北京光学仪器厂、北京锻压机床厂等驻此。工业以机械、化学、印刷、食品等为主。建有通州商业大厦、通州百货商场等大型设施。京秦、京承铁路和京通、京哈高速公路及通顺、通黄等公路经此。有燃灯佛塔、通州清真寺、李卓吾墓、永通桥(八里桥)及明代中、西仓遗址等名胜古迹。


猜你喜欢

  • 张掖郡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分武威郡置,治所在得县(西晋改名永平县,今甘肃张掖市西北四十里)。《汉书·地理志》 注:“应劭曰, ‘张国臂掖,故曰张掖’。”辖境相当今甘肃永昌县以西,高台县以

  • 清水铺场

    即今四川仁寿县西北七十里清水乡。清光绪 《补纂仁寿县志》 卷1: 东北顺河乡五甲有清水铺。

  • 天水郡

    ①西汉元鼎三年(前114)置,治所在平襄县(今甘肃通渭县)。辖境相当今甘肃通渭、静宁、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县东部,榆中县东北部地。东汉永平十七年(74)改为汉阳

  • 清平县

    ①隋开皇十六年 (596) 改贝丘县置,属清河郡。治所在今山东临清市东南康庄南。隋大业末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属博州。北宋初属大名府。元丰中河决,徙治明灵砦 (今高唐县西南清平)。元属德州

  • 大溶江

    古名沩水,又名融江、大融江。今广西东北部漓江上源支流。《清一统志·桂林府一》:大融江“亦曰大溶江”。

  • 高望山

    ①在今山东莱州市东南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 36 掖县: 高望山 “峰峦秀特,可以望远”。②一作高望界。在今湖南古丈县东北。《清一统志·永顺府》: 茶溪 “源出高望山”。③在今广东广宁县西南五十里。

  • 灵岩县

    亦作灵岸县。唐载初二年(690)置,属羁縻顺州。治所在今贵州习水县西南。一说今赤水县境。后废。

  • 南盘江

    在今云南东部及贵州、广西间。元代以来称南盘江,亦称盘江。《元史·地理志》 曲靖路:“沾益州,在本路之东北,据南盘江、北盘江之间。”《明一统志》 卷87曲靖军民府: 盘江 “在沾益州。有二源,北流曰北盘

  • 百尺河镇

    即今山东诸城市东北百尺河镇。当百尺河滨。为通高密要道。《清一统志·青州府二》:百尺河桥“在诸城县东北四十里”。在山东省诸城市东北部。面积125.2平方千米。人口5万。镇人民政府驻百尺河,人口 4700

  • 赤津岭

    在今浙江遂昌县北与龙游县接界处。《方舆纪要》卷94遂昌县:赤津岭“在县北六十里。岭高险,下临溪流,为北达龙游之道”。明正统设置赤津岭寨以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