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源县
1934年12月西北革命根据地由安定县析置,属陕西省。治龙咀河(今陕西子长县西北李家岔乡龙咀河)。取“红色政权发源地”之义。1936年撤销,并入安定县。
旧县名。(1)陕甘苏区设。1935年初由陕西省安定县西部地区析置。取“红色革命发源地”之意。治今子长县龙嘴河。1936年撤销,仍并入安定县。(2)北岳平西抗日根据地设。1944年由察哈尔省崇礼县一、八、九区(门扇川、刷子沟、狮子沟、谷嘴窑一带)及赤城、沽源两县部分地区析置(崇礼、赤城、沽源三县今属河北)。1945年撤销,仍划归各县。
1934年12月西北革命根据地由安定县析置,属陕西省。治龙咀河(今陕西子长县西北李家岔乡龙咀河)。取“红色政权发源地”之义。1936年撤销,并入安定县。
旧县名。(1)陕甘苏区设。1935年初由陕西省安定县西部地区析置。取“红色革命发源地”之意。治今子长县龙嘴河。1936年撤销,仍并入安定县。(2)北岳平西抗日根据地设。1944年由察哈尔省崇礼县一、八、九区(门扇川、刷子沟、狮子沟、谷嘴窑一带)及赤城、沽源两县部分地区析置(崇礼、赤城、沽源三县今属河北)。1945年撤销,仍划归各县。
指今安徽北部之北淝河。《方舆纪要》 卷21怀远县: 淝河 “在县东北二十里。源出宿州龙山湖,东南流,经县之双墩村,入于淮。…… 《志》 云: 县北十五里又有淝河,自蒙城县流入境,与宿州之淝河合流入淮”
①秦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平遥县西南。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移治今榆次市东十五里。北齐移治今榆次市。隋开皇十年(590)改为榆次县。②唐天宝元年(742)改平陆县置,属兖州。治所即今山东汶上县
一作芦沟桥。在今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永定河旧名卢沟河,桥以河得名。辽代为木桥或浮桥,《宣和乙巳奉行使程录》:“卢沟河水极湍激,每候水浅深,置小桥以渡,岁以为常。近年于此河两岸造浮梁。”金改建石桥,《
(迴) 谷 即蓝田谷。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旧唐书·吐蕃传》: 广德元年 (763),王延昌与李萼皆从郭子仪,“延昌与萼恐狭径被追,前后不相救,至倒回口,遂与子仪别行,逾绝涧,登七盘,趋于商州”。此所
清宣统三年(1911)置,属康定府。治所在今四川康定县西一百三十里瓦泽乡东北安良坝。民国吕式斌《今县释名》卷6:藏名阿娘坝,“安良即阿娘译音之异”。1913年改安良县。不久废入康定县。清宣统三年(19
唐开元时置,属朔方节度使。治所在灵州城 (今宁夏吴忠市北)。后废。
即今四川昭觉县东北竹核乡。民国常隆庆《雷马屏峨调查记》:竹核坝“宽约六里,长约十里,皆属稻田,海拔1900米,居民约千家”。“竹核”彝族意为有温泉之地方。在乡东南有竹核温泉。
①涑水的别称。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水经· 河水注》: 涑水 “出河北县雷首山,……其水西南流,亦曰雷水。……涑水又西南流,注于河”。②即大雷池水。在今湖北黄梅县及安徽宿松、望江县以西长江北岸,相当今
唐仪凤二年 (677) 置,属羁縻奉州。治所在今四川珙县西南。后废。
即今湖南常德市东四十里沅水北岸牛鼻滩镇。清代有县丞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