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象鼻山

象鼻山

又名漓山、沈水山、象山。即今广西桂林市区南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象鼻山。《方舆纪要》 卷107临桂县: 漓山 “山魁然拔起,横障江上,郡人名为象鼻山。以山突起水滨,形如象鼻也。明初围静江,别将朱亮祖屯于东门象鼻山下。即此”。


(1)又称象山,古称漓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内阳江和漓江汇流处。山状似巨象伸鼻吸水,故名。西麓有登山盘曲山道。山顶平展,北端有明代的普贤塔,远看似宝瓶,又似一柄插在象背上的剑,故有宝瓶塔、剑柄塔之称。山下有水月洞,是由象鼻与象身形成的圆洞,江水贯流,可过小艇。宋代蓟北处士在此有《咏月夜》诗:“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据记载,洞旁原有唐代云崖轩、宋代朝阳亭,已不存。洞内外崖壁上有历代石刻50余件,其中多为宋人题刻。南宋诗人张孝祥的《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并序》、陆游的《诗札》等,都极珍贵。是桂林市内游览胜地。(2)即“一天门山”。

象 鼻 山


猜你喜欢

  • 三汊河

    ①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方舆纪要》卷20江宁县“新开河”条:“又自下新河而东,水分三股:一引石城桥,一引江东桥,一自草鞋夹以达于江, 名三汊河。”②在今湖北监利县东。《方舆纪要》卷78监利县:三汊河“

  • 小丹山

    在今浙江奉化市西南。《清一统志·宁波府一》:小丹山“在奉化县西五十里四明山南。上有二洞如广厦,可容五六十人,岩罅水流,紫绀赤色。《云笈七籤》所谓丹山赤水是也”。

  • 向家山水

    在今江西永修县西北。《方舆纪要》卷84南康府建昌县:向家山水“在县(治今艾城)北三十里。流经九溪湾”。清光绪《江西通志》卷60南康府:向家山水“出云门山,北入修水”。

  • 啀婆镇

    北宋置,属邹平县。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北堐镇。

  • 宝盖山

    ①在今江苏镇江市西。《清一统志·镇江府一》: 宝盖山 “在丹徒县西四里。有茅山道院”。②即今福建石狮市东南宝盖山。明 《寰宇通志》 卷46泉州府: 宝盖山 “在晋江县南。上有石塔 (姑嫂塔),宏壮耸拔

  • 铁边山

    在今陕西吴旗县西北。《清一统志·庆阳府一》: 铁边山 “在安化县北三百二十里。顶平麓险,川流潆绕。宋范仲淹尝置寨于上”。

  • 孝敬村

    在今河北赵县境内。《隋书·李德饶传》:德饶“性至孝,父母寝疾,辄终日不食,十旬不解衣。及丁忧,水浆不入口五日,哀恸呕血数升。及送葬之日,会仲冬积雪,行四十余里,单縗徒跣,号踊几绝。会葬者千余人,莫不为

  • 广福乡

    即今广东蕉岭县北广福镇。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镇平县图:县北有广福乡、罗冈司。

  • 彭家场

    ①一名彭场镇。即今湖北仙桃市东南三十二里彭场镇。民国 《湖北通志》 卷33 《乡镇》:沔阳州 (治所在今市西南沔城镇) 东乡有 “彭家场”。②即今四川双流县西彭镇。民国 《双流县志》 卷1: 彭镇 “

  • 邓柯县

    1913年改登科府置,属边西道。治所在今四川石渠县南洛须镇。次年属川边特别区。1939年属西康省。1955年属四川省。1978年撤销,并入石渠、德格二县。旧县名。本旧登科府,1913年裁府改县并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