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谷塘原

谷塘原

在今河南邓州市东南。《魏书·高祖纪》:太和二十三年(499)三月,“帝疾甚,车驾北次谷塘原”。四月,“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宫”。


在今河南省邓州市东南。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病死于此。


猜你喜欢

  • 伊是

    战国赵地,在今山西安泽县东南。《战国策·齐策二》:“齐、魏亦佐秦伐邯郸,齐取淄鼠,魏取伊是”,即此。汉置陭氏县。古邑名。又作伊氏。战国赵邑。在今山西省安泽县南。《战国策·齐策三》:齐、魏“佐秦伐邯郸,

  • 化政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属夏州。治所在岩绿县(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辖境相当今陕西榆林、佳县、横山等市县和内蒙古乌审旗南部地。西魏大统十二年(546)改名弘化郡。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置,治

  • 第八村墟

    即今广东阳东县西北大八镇。清道光《阳江县志》 卷1有第八墟。

  • 疏勒国

    西域古国名。疏勒,又作疎勒、竭叉、沙勒、佉沙、室利讫粟多底、伽师祗离、乞思合儿、可失哈耳、可失哈里、合失合儿、乞失哈里、哈实哈儿、哈失哈等。汉时王治疏勒城(今新疆喀什市一带)。属西域都护。唐贞观初,建

  • 盐亭县

    西魏恭帝二年 (555) 改北宕渠县置,为盐亭郡治。治所即今四川盐亭县。《元和志》 卷33盐亭县: “以近盐井,因名。” 明郭子章 《郡县释名》 四川卷下: “梁大同间名,以地多盐井,据盐亭而创县也。

  • 北新道

    三国时中原地区至西域交通路线之一。《三国志》卷30裴注引《魏略·西戎传》:“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辟三陇沙及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北新道西行,至东且

  • 马坝

    即今广东曲江县(马坝镇)。清同治《韶州府志》卷11曲江县有“马坝墟”。1966年曲江县迁治此。集镇名。(1)在安徽省芜湖县东北部、青弋江东侧。六郎镇人民政府驻地。人口190。产稻、小麦、油菜籽等。水域

  • 植福山

    在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西天河镇东北二十里。《方舆纪要》 卷 109天河县: 植福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山势高耸,绵亘数里,县之镇山”。

  • 土地陂

    在今河南南召县北。《方舆纪要》卷51南召县载:明正德中,农民起义首领刘三“为官军所败,走死于土地陂”。即此。在今河南省南召县东北。明正德中,刘三被官军所败,走死于此。

  • 中宁县

    1933年析中卫县置,属宁夏省。治所在宁安堡(今宁夏中宁县)。取中卫县和宁安堡各一字为名。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黄河西岸。属中卫市。面积2956平方千米。人口40.8万。辖4镇、13乡。县人民政府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