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峡山
亦作观亭山、峡山。在今广东清远市东。《水经·溱水注》:“溱水又西南径中宿县,会 一里水。其处隘,名之为观峡,连山交枕,绝岩壁竦。下有神庙,背阿面流,坛宇虚肃,庙渚攒石,巉岩乱峙中川。”《元和志》卷34清远县:“观亭山一名观峡,一名中宿峡,在县东三十五里。县昔取此峡为名。”《寰宇记》卷157清远县:“观亭山, 一名观峡山,一名中宿峡。在县东三十五里。”
亦作观亭山、峡山。在今广东清远市东。《水经·溱水注》:“溱水又西南径中宿县,会 一里水。其处隘,名之为观峡,连山交枕,绝岩壁竦。下有神庙,背阿面流,坛宇虚肃,庙渚攒石,巉岩乱峙中川。”《元和志》卷34清远县:“观亭山一名观峡,一名中宿峡,在县东三十五里。县昔取此峡为名。”《寰宇记》卷157清远县:“观亭山, 一名观峡山,一名中宿峡。在县东三十五里。”
在今湖南汉寿县西北。系沅水别派。南宋绍兴年间,杨么农民军大将夏诚、刘冲分据两岸立寨。宋熊克撰《中兴小纪》卷13:“诚寨南据芷江,东北阻湖,惟西有陆路,又设重城濠,及陷马坑;冲寨北据芷江,东西南皆阻湖。
即今嘉陵江之上源。源出今陕西宝鸡市西南,西南流经凤县及甘肃两当、徽县,至陕西略阳县北合西汉水。《水经·漾水注》: 两当水 “出陈仓县之大散岭,西南流入故道川,谓之故道水”。古水名。即今发源陕西省大散关
在今江西石城县西南。《清一统志·宁都州》: 探石寨 “在石城县西南十里。两寨相对,各有石磴绝处,用木梯相接,顶开石门”。
在今四川万县市西南九十余里。同治《万县志》 卷4: 康脑山 “上接马鬃岭,下连黑洞沟,东扼龙门砦,西望佛印山,亦奇景也”。清嘉庆四年 (1799) 白莲教义军与清德楞军激战于此。
隋仁寿四年(604)改甘棠县置,属谷州。治所即今河南宜阳县。大业初属河南郡。义宁元年(617)移治九曲城(今宜阳县西北八里甘棠寨)。唐贞观七年(633)还治今宜阳县,属洛州。开元元年(713)属河南府
①在今天津市蓟县西北二十五里盘山中。寺在青沟,初名青沟禅院,清康熙十年 (1671) 由僧人智朴建。十七年 (1678) 康熙赐今名。智朴原为明末名将,清军入关后削发为僧,隐居于寺内,著有《盘山志》
亦名神臂山城、铁泸城。在今四川合江县西北焦滩乡南老泸村。南宋淳祐三年 (1243)建在神臂崖,迁泸州于此。为抗蒙元著名山城之一。至景炎二年 (1277),争战34年,五易其手。故民谚有 “天生重庆,铁
在今广东曲江县东北周田镇境。《水经·溱水注》: “ (利) 水出 (曲江) 县之韶石北山,南流径韶石下,其高百仞,广圆五里,两石相对,相去一里,小大略均,似双阙,名曰韶石。《古志》 言,昔有二仙,分而
在今四川金堂县南十八里。《舆地纪胜》卷164怀安军: 鳖灵迹 “在金堂峡南岸,去军二十余里。石门有巨迹,长三四尺。旁刻 ‘鳖灵跡’ 三字”。《方舆纪要》 卷67金堂县: 金堂峡在 “县东二十里。两山拱
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大芝坊庄。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 九月,朱红灯率义和拳在平原和恩县交界的森罗殿内扎营,在此与清军发生激战,称为 “森罗殿之战”。这是山东义和团初兴时,与清军的一次正面冲突,影响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