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蔡州

蔡州

①东魏置,治所在新蔡县 (今河南新蔡县)。北齐废。

②西魏末改南雍州置,治所在蔡阳郡蔡阳县 (今湖北枣阳市西四十里翟家古城)。隋大业初废。

③隋大业二年 (606) 改溱州置,治所在上蔡县(即今河南汝南县)。三年 (607) 改为汝南郡。唐武德四年 (621) 改为豫州。宝应元年 (762) 复改蔡州,治汝阳县 (即今汝南县)。辖境相当今河南淮河以北、洪河上游以南,桐柏山以东地区。唐中叶藩镇李希烈、吴元济等先后割据于此。金天兴二年 (1233),哀宗自归德府 (今河南商丘县南) 徙都于此。元至元三十年 (1293) 改为汝宁府。


(1)东魏置,治新蔡(今属河南)。北齐废。(2)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南雍州置,治蔡阳县(今湖北枣阳市西南)。辖境约今湖北省枣阳市附近。隋大业初废。(3)隋大业二年(606年)改溱州置,治上蔡县(唐改汝阳县,今河南汝南县)。唐初改豫州,宝应元年(762年)又改蔡州。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淮河以北,桐柏山以东,洪河上游以南地区。金泰和后缩小。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升为汝宁府。地当汴、洛、淮、沔交通孔道。唐中叶李希烈、吴元济等藩镇先后割据于此。金末哀宗由汴迁此,为宋与蒙古联军所克。


猜你喜欢

  • 庙矶滩

    亦名庙基滩。在今四川云阳县东长江中。明嘉靖 《云阳县志》 卷上: 庙基滩在 “县东三十里。蜀道险地”。两岸石咀夹束,江面甚逼,江心又有石梁一道,横亘南北,水流至此,漩折成涡,名曰迴水沱,舟行屡遭覆溺。

  • 三阳桥

    即今江西宜春市北三阳镇。明嘉靖《袁州府志》卷2:宜春县有三阳铺,“三阳桥,县北四十里”。

  • 三要山

    在今陕西洛南县东南一百里。《水经·洛水注》:要水“南出三要山”。《清一统志·商州》引《雒南县志》:“其地南出青草河,可通武关,东出即卢氏通衢,北望阌乡、灵宝, 皆有捷径,因名三要。”

  • 乳山

    ①在今山东乳山市南。乳山河由此入海。《清一统志·登州府》:乳山 “在宁海州西南一百六十里。《宋史》 登州有乳山砦”。②在今湖北红安县西北。《清一统志·黄州府一》: 乳山“在黄安县西北六十里。在仙居崖,

  • 五坞山

    即横山。在今江苏吴县西南十五里。宋范成大《吴郡志》卷15:踞湖山“山有五大坞。《图经》又名五坞山。五坞, 旧名不雅。皇祐五年,节度推官马云三游此山。求其林涧之美,峰壑之秀,云景之丽,泉石之怪。因其物象

  • 下马营堡

    在今山西宁武县西南二马营村。《方舆纪要》卷40静乐县:下马营堡“在宁化所北三十里,又北七十里即宁武关也”。

  • 贰师城

    本大宛属地。在今吉尔吉斯斯坦西南奥西以西马尔哈马特。《史记·大宛列传》: “宛有善马在贰师城,……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 汉武帝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伐大宛,立“昧蔡以为宛王” 而

  • 长河

    ①一名东河。在今江苏江阴市东南。《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江阴县:长河“在县东南十里。自运河分流,经县东南十五里,由里山曰由里泾,又东南亦注于无锡县之新河”。②青弋江下游入江口别名。青弋江在今安徽芜湖县

  • 旌旗山

    即今山东莱阳市北旌旗山。《方舆纪要》卷36莱阳县 “七子山” 条下: “旌旗山在县北三十里。形势罗列,状若旌旗。”

  • 布雅噶珊

    亦作浦鸦河口。清置,属三姓副都统。在今黑龙江省绥滨县西浦鸦河口附近。光绪《吉林通志》卷17:混同江北岸,东至海滨旧噶珊有“布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