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荆山

荆山

①在今河北满城县西北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2满城县: 荆山 “山势险阻,其西南有杨家陀寨,昔人据守处”。《清一统志·保定府二》: “山多产荆树,故名。”

②在今安徽芜湖县西北四十五里,西接芜湖市东郊。《舆地纪胜》 卷18太平州: 荆山 “在芜湖县东十六里。东南麓有大石,高七尺,下有一穴,上有龟纹,传云古有龟穴此而出。又一石相对,传云有古仙鹤,足迹犹存”。《方舆纪要》 卷27芜湖县:“有大小二荆山,小荆山在大荆山之东,有岩石之胜。”

③即今安徽怀远县西南淮河北岸荆山。《水经·淮水注》: “淮出于荆山之左,当涂之右。” 《魏书·地形志》: 楚州沛郡己吾县 “有当涂山、荆山”。

④又名荆台山。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北四十里。山巅有凤凰石。《水经·潍水注》: “潍水又北径平昌县故城东,荆水注之,水出县南荆山阜。” 《魏书·地形志》: 姑幕县有荆台山。

⑤在今山东蓬莱市西半里。《方舆纪要》 卷36蓬莱县 “丹崖山” 条下: “又有荆山,在田横、丹岩二山之间,产荆,山色长紫。一名紫荆山。”

⑥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寰宇记》 卷7阳翟县:荆山,“ 《洛阳记》 云,‘荆山出玉’。齐武帝于此采玉。其下即汉颍川郡地”。

⑦一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史记·封禅书》: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元和志》 卷6湖城县: “荆山,在县南。即黄帝铸鼎之处。”

⑧在今湖北南漳县西。漳水所出。古为豫州及荆州界山。《尚书· 禹贡》: “荆及衡阳惟荆州。” 又,“荆、河惟豫州”。《左传》: 昭公四年 (前538),晋司马侯曰: “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 《元和志》卷21南漳县: “荆山,在县西北八十里。三面险绝,惟东南一隅,才通人径。” 《寰宇记》 卷145南漳县:荆山,“ 《韩子》: 卞和得玉于荆山……顶上有池,周回十步,乔松、翠柏列绕其旁,并有石室,相传为卞和宅”。

⑨在今湖北阳新县东北。《舆地纪胜》 卷33兴国军: 玉洞 “在永兴县荆山”。《清一统志 · 武昌府二》: 荆山 “在兴国州北五十里”。

⑩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南朝邑镇南。《尚书· 禹贡》: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 又 “荆岐既旅”。孔传: “此荆在岐东,非荆州之荆。” 《汉书·地理志》左冯翊褱德: “ 《禹贡》 北条荆山在南,下有彊梁原。” 《续汉书 ·郡国志》 注引 《帝王世纪》 云: “禹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德之南,今其下荆渠也。” 《元和志》 卷1富平县载: “荆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岐山东。” 疑误。

(11)即台山。在今甘肃灵台县北。《清一统志 ·泾州一》: 台山,“ 《平凉府志》: 台山东西延亘百里,荆花尤茂。一名荆山”。


(1)古山名。在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南,或说在今富平县西南。《汉书·地理志》:“北条荆山。”相传大禹铸鼎于荆山。(2)今山名。(1)在安徽省怀远县东南部,淮河西岸。与涂山隔河对峙,俗称西山。为花岗岩残丘,海拔258米。产花岗石,荆山石榴著名。古迹有白乳泉、抱璞岩(卞和洞)、荆山古城遗址、启王庙遗址等。《水经注·淮水》:“淮出于荆山之左,当涂之右,奔流二山之间,而扬涛北注也。”(2)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南郊。山形状若馒头,海拔98米。初因满山荆棘而得名。秦改蕴璞山,传战国“和氏璧”即出于此。唐复今名。(3)又称覆釜山。在河南省灵宝市南。海拔 1556 米。相传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4)在湖北省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水西岸。漳水源地。东南谷地宽广,西北巍峨陡峻。主峰聚龙山(1852 米)在保康县中部。富丛林。(5)在湖北省西北部,武当山东南、汉水西岸。古代山上满布荆条(一种灌木),故名。西周时楚立国于此一带。西北—东南走向,为断块山。主峰聚龙山(海拔 1851 米),在保康县中部。漳水发源于此。东南谷地宽广,西北巍峨陡峻。林木以松、杉、栎、桦为主,产茶叶和磷矿。有抱玉岩、白云洞、响水洞等名胜。


猜你喜欢

  • 邾城

    在今湖北黄州市北十里禹王城。《宋书·州郡志》 南豫州刺史: “咸康四年,毛宝为刺史,治邾城。” 即此。集镇名。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中部。区人民政府驻地。属邾城街道办事处。人口7.1万。为原新洲县城关镇

  • 如洪镇

    亦作如洪砦、渔洪镇。北宋置,属安远县。在今广西钦州市西北茅岭江西岸。《宋史·交阯传》:至道元年(995)春,“广南西路转运使张观,钦州如洪镇兵马监押卫昭美皆上言,有交州战船百余艘寇如洪镇,略居民,劫廪

  • 上雒县

    西汉置,属弘农郡。治所即今陕西商州市。东汉改为上雒侯国。三国魏改为上洛县。见“上洛县(1)”。

  • 六店湾镇

    亦作六吊湾镇。即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南三十里用钓湾镇。清乾隆《娄县志》卷3:有六店湾镇。光绪《江苏全省舆图》娄县图:西南有六店湾。

  • 安静寨

    南宋置,属黎州。在今四川石棉县西北。《宋史·蛮夷传》:淳熙二年(1175),吐蕃青羌首领“奴儿结率众二千寇安静砦。(范)成大调风山卒千人赴之,度其三日必遁,戒勿追。已而果然”。静,又作靖。在今四川省汉

  • 西坪寨

    ①即今湖北松滋县西南五十二里洈水北岸西斋镇。明置巡司于此。②在今贵州瓮安县西。《方舆纪要》卷121瓮安县:西坪寨,“(明)景泰五年,苗塘苗‘贼’黄龙、韦保等作乱,攻劫西坪、黄滩等处屯寨营堡”。即此。在

  • 许县

    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东三十六里古城。东汉建安元年(196),曹操迎献帝由洛阳徙都于此。三国魏黄初二年(221)改为许昌县。古县名。本春秋许国。秦置县,治今河南省许昌市东。属颍川郡。西汉不

  • 库拉古噶珊

    亦名科儿古。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西岸哈耳宾卡河口。清初属宁古塔将军。康熙《皇舆全览图》:黑龙江下游西岸有“科儿古噶山”。后属三姓副都统。光绪《吉林通志》卷17:混同江北岸, 东至海滨

  • 鹿角沱镇

    即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南鹿角乡 (鹿角场)。清光绪 《彭水县志》 卷4: 鹿角故砦 “在县南九十里鹿角沱”。

  • 洮江

    ①即沔渡水。今湖南炎陵县东之沔水。《方舆纪要》 卷80酃县 “洣水” 条下: 沔渡江 “在县西南 (按,应为县东)。源出万阳山,流入茶陵州境,谓之洮江”。②即今越南河内市一带之红河。《元史· 安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