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塘
即今江苏西部洪泽湖。《清一统志·扬州府一》 引 《元和志》: 白水陂 “在宝应县西八十里。邓艾所作,与安徽破釜塘相连……隋大业末,破釜塘坏,水北入淮,于是白水塘亦坏”。《方舆纪要》 卷21盱眙县: 洪泽浦在 “县北三十里。旧有破釜塘。邓艾立白水塘,与破釜塘相连,开水门八以溉田。其后炀帝幸江都,道经此,久旱遇雨,因改今名”。唐始名洪泽湖。
即今江苏西部洪泽湖。《清一统志·扬州府一》 引 《元和志》: 白水陂 “在宝应县西八十里。邓艾所作,与安徽破釜塘相连……隋大业末,破釜塘坏,水北入淮,于是白水塘亦坏”。《方舆纪要》 卷21盱眙县: 洪泽浦在 “县北三十里。旧有破釜塘。邓艾立白水塘,与破釜塘相连,开水门八以溉田。其后炀帝幸江都,道经此,久旱遇雨,因改今名”。唐始名洪泽湖。
在今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北。清乾隆六十年(1795)石柳邓领导苗族人民起义后,即以此为根据地,四出打击清军。
明置,属宁夏左屯卫。即今宁夏永宁县西北许旺村。
元至正中改永宁路置,属四川行中书省。治所在今四川叙永县西南。明洪武四年(1371)降为永宁安抚司,移治今四川叙永县东城。八年(1375)复升为永宁宣抚司,属四川布政使司。辖境相当今四川叙永、古蔺二县及
黄河津渡名。在今河南荥阳市北北邙乡牛口峪附近。《水经·河水注》: “河水又东径板城北,有津谓之板城渚口。” 《隋书· 炀帝纪》: 大业元年(605) 开通济渠,“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元和志》卷5汜水
即今黑龙江省龙江县南景星镇。《清史稿·地理志》 龙江府: “官商路二: ……小五明马屯达景星镇。” 1915年于此设景星设治局。在黑龙江省龙江县南部。面积367平方千米。人口4.6万。镇人民政府驻景星
明置,属遵化县。为长城关隘之一。在今河北遵化市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11遵化县:大安口“嘉靖三十八年尝为寇所陷”。清设把总驻守。
1933年12月中华共和国(福建人民政府)改闽上省置,省会在南平县(今福建南平市)。辖境相当今福建建宁、将乐、沙县、尤溪、南平、建瓯、政和等县市以北、以西地。1934年1月废。
即今安徽、江苏境内之滁河。长江下游支流。源出肥东县中部,东流经全椒、滁州等县市,至江苏六合县入长江。《舆地纪胜》 卷42滁州: 滁水,“《元和郡县志》 云: 在全椒县南六十里。其源出庐州梁县,东流经滁
唐方镇名。至德元年 (756) 置京畿节度使,治京兆府 (今陕西西安市),领京兆府及金、商二州,辖境相当今陕西铜川、淳化以南,乾县、周至、石泉、紫阳以东,岚皋、镇坪以北,蒲城、渭南、商南以西地区。宝应
春秋赤狄地,后入晋国。在今山西长治市境。《左传》: 宣公十六年 (前593) 春,“晋士会帅师灭赤狄甲氏及留吁、铎辰”。古国名。春秋时赤狄建,在今山西省长治市东南。后为晋所灭。《左传》宣公十六年(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