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石柱山

石柱山

①一名石人山。在今安徽旌德县西六十里。《舆地纪胜》卷19宁国府:石柱山“一名射的山。有双石挺然特起,一巨石承之,号豹子尖,尤为奇秀”。明嘉靖《宁国府志》卷5:石柱山,“梁元帝时,新安程灵洗起兵讨侯景,尝誓众于此,上有歃血台”。

②在今浙江临安县西五十九里。宋《咸淳临安志》卷26于潜县:“石柱山,在县东五里。上有石,天然成柱。”故名。《方舆纪要》卷90于潜县:石柱山“高三百丈,周十五里,为县之主山”。

③在今河南唐河县东南八十里。《清一统志·南阳府一》:石柱山“山上两石,屹立如柱,柱有铁环。相传大禹导淮,系舟于此”。

④在今湖北罗田县东北。《方舆纪要》卷76罗田县:石柱山“在县北百二十里。山高峻,屹立如柱”。

⑤即天柱山。在今湖南蓝山县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80蓝山县:石柱山“岩洞甚胜”。

⑥在今四川巫溪县东北。《舆地纪胜》卷181大宁监:石柱山“在监东四里。一峰削如巫峡,所望剪刀峰与道士峰相连,皆奇观也”。《方舆纪要》卷69大宁县:石柱山“在县北二十里”。

⑦在今贵州思南县西二十里。《明一统志》卷88思南府:石柱山“上有石如柱”。


猜你喜欢

  • 思善县

    三国魏改思善侯国置,属谯郡。治所在今安徽亳州市南八十里古城集。西晋废。古县名。三国魏时改东汉思善侯国置,治今安徽省亳州市东南。属汝南郡。西晋时废。

  • 逡道县

    即东晋侨置逡遒县。治所在今安徽宣州市东北六十里。《宋书·州郡志》: “逡道令,汉作逡遒,晋作逡道,后分芜湖为境。”

  • 下邳国

    东汉永平十五年(72)改临淮郡置,属徐州。治所在下邳县(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古邳镇东)。辖境相当今江苏邳州市、沭阳县以南,涟水县和淮安市以西,盱眙县和安徽明光市以北,江苏睢宁和安徽泗县以北地。建安十一年(

  • 临潼县

    ①北魏置,属临潼郡。治所在今安徽泗县东南。孝昌中废。东魏武定初复置,后废。②北宋大中祥符八年 (1015) 改昭应县置,属京兆府。治所即今陕西临潼县。元属奉元路。明属西安府。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192

  • 上良镇

    即今甘肃灵台县西北七十里上良乡。《清一统志·泾州二》:上良镇“在灵台县西七十里。一名启祥堡”。

  • 石梁驿

    ①在今河北大名县西南。《资治通鉴》:隋大业九年(613),李密从杨玄感被执,“行至魏郡石梁驿,饮防守者皆醉,穿墙而逸”。②在今河南安阳市附近。《资治通鉴》:隋大业九年(613),杨玄感既败,李密被锁送

  • 榕江

    亦作溶江、容江。在今贵州榕江县北。《明一统志》 卷88黎平府: 容江 “源出苗地,北入福禄江”。古称揭阳江。在广东省东部。因流经古揭阳市地多榕树,故名。源于陆河县凤凰山,向东流至汕头市郊牛田洋注入南海

  • 靖江王陵

    在今广西桂林市东郊尧山西南麓。为明靖江十一个藩王及王妃、将军等墓地,南北长二十余里,东西宽三四里,共三百多座,占地一百多平方米。王墓及王妃墓均修有内外墙,前有石人、石兽,雕工精细。

  • 险山堡

    明嘉靖二十五年 (1546) 置,在今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西南土城子村。明 《全辽志》 卷2: 险山堡 “嘉靖四十二年抚按会题设立参将驻镇本堡,新募并原伍官军三千七十四员名”。民国 《奉天通志》卷81宽

  • 沙沟营

    即今山东枣庄市西南沙沟镇。《清一统志·兖州府二》:沙沟营“在滕县南九十里。明弘治二年,设递运所。嘉靖间,设巡检司。万历三年,设沙沟营。本朝雍正九年,设都司驻此”。即沙沟集。在今山东省枣庄市西南。明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