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锦堡
亦作白绵堡。北宋置,属南平军。在今四川綦江县南。南宋端平三年(1236)侨置播州于此。《舆地纪胜》卷180南平军:白锦堡“去播州三百里,系纳土官杨光荣子孙承袭守之”。
亦作白绵堡。北宋置,属南平军。在今四川綦江县南。南宋端平三年(1236)侨置播州于此。《舆地纪胜》卷180南平军:白锦堡“去播州三百里,系纳土官杨光荣子孙承袭守之”。
又名三茅菴镇。即今江苏扬中市治三茅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丹徒县图:东北有三茅庵。民国《江苏六十一县志》:扬中县治三茅镇。在江苏省扬中市中北部、三茅大港两岸。市人民政府驻地。面积70平方千米。人口9
在今湖南浏阳市西北六十里。明 《寰宇通志》 卷55: 洞阳山“山有洞向阳,故名。唐孙思邈炼丹于此”。《清一统志· 长沙府一》: 洞阳山“上有石坛,山涧有潭,湫水流入洞中半里许,石窦引光,沙石朗然,内有
清乾隆十八年(1753)设,属蒙古科布多。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乌布苏省乌布苏诺尔湖南。
亦作竹岐。即今福建闽侯县西竹岐镇。旧属侯官县,明、清置巡司于此。
在今四川巫溪县北龙泉乡北大巴山,西与陕西镇坪县,东与湖北竹溪县交界,为大巴山主要通道之一。清光绪《大宁县志》卷1:鸡心岭“在县东北二百四十里。山路崎岖,人烟稀少,万峰攒聚,三省咽喉。土人云:陕西界多树
秦成都城少城北门之一。在今四川成都市旧城区北。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秦迁葬蜀侯恽于郭内,“丧车至城北门,忽陷入地中。蜀人因名北门曰咸阳门”。《后汉书·公孙述传》: 建武十一年 (35),“臧
在今浙江杭州市南。宋 《淳祐临安志》 卷7: “朱桥,旧名南星。” 明成化中建南新关。区片名。在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泛指凤山路、江城路、秋涛路、复兴街、滨江大道相交一带。以桥得名。桥宋时名南新,清改今
在今湖南涟源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80湘乡县: 湄水 “源出安化县东境龙安山,奔流数里,有石岩当路,水入岩中,伏流六七里,分为三派流出,东入涟水”。
①五代吴乾贞三年(929)改永安镇置,即今湖北咸宁市。南唐保大十二年(954)改置永安县。②五代南唐改永安镇为永安场,在今福建建宁县西南三里。北宋建隆二年(961)南唐改置建宁县。③旧名草鞋街。即今四
即今广东罗定市西北榃滨镇。明万历中于此筑夜护城。清雍正十 一年 (1733) 于此置夜护巡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