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即沙。春秋卫邑。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南。《左传》: 定公七年 (前503),卫、齐 “乃盟于琐”。经文作沙。杜注: “琐即沙。” 《清 一统志·大名府二》 “沙亭” 条引 《晋地道记》: “ (元城) 县 (在今大名县东北) 南有琐阳城。” 即此。

②春秋楚邑。在今安徽霍丘县东。《左传》: 昭公五年 (前537),“越大夫常寿过帅师会楚子于琐”。即此。

③春秋郑邑。在今河南新郑市北。《左传》: 襄公十一年 (前562),诸侯伐郑,“次于琐”。杜注: “荥阳宛陵县西有琐侯亭。”


古邑名。(1)又作沙。春秋卫邑,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左传》定公七年(前503年):卫侯、齐侯“盟于琐”,即此。参见“”。(2)春秋郑邑。在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北。《左传》襄公十一年(前562年):诸侯伐郑,“次于琐,围郑”,即此。(3)在今安徽省霍邱县东。春秋时属楚。《左传》昭公五年(前537年):“越大夫常寿过帅师会楚子于琐。”即此。


猜你喜欢

  • 阳直县

    隋开皇六年(586)改阳曲县置,属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北阳曲镇南四里。十年(590)移治今阳曲县东北故县村,十六年(596)改名汾阳县。大业末复名阳直县,移治木井城(今太原市北阳曲镇)。唐武德七年

  • 大碶头市

    即今浙江宁波市东五十里大碶镇。清乾隆《宁波府志》卷8《村市》:县东泰邱乡有大碶头市。

  • 真武洞

    即今陕西安塞县治。1942年安塞县迁治于此。

  • 楚长城

    即方城。春秋时楚国筑。北起今河南方城县北,东南至今泌阳县东北。战国时又展筑,自今方城山北面西向循伏牛山,折南循北河、湍河间,至今邓州市北。楚恃以守卫其北境。秦毁。

  • 威德城

    东晋建元二年 (344) 慕容皝改涉夜城(南罗城) 为威德城。在今内蒙古西辽河上源西拉木伦河或老哈河流域。一说在今辽宁朝阳市东北。《晋书·慕容皝传》: “改涉奕于城为威德城。” 《方舆纪要》 卷18大

  • 大城山

    在今湖北通山县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76通山县:大城山“高峻环结如城,有四石门,可阶而登。中平衍,广数十亩”。

  • 大峪河

    即今陕西合阳县西大浴河。《清一统志·同州府一》:大峪河“在郃阳县西二十里。自县西北望乡崖下,西南流径澄城县南,又西南入洛水。其流甚清,一名扑地河。俗传为薄底河。又谓之李家河。郃阳、澄城二县以河分界”。

  • 诏安县

    明嘉靖九年(1530)分漳浦县二、三、四、五都置,属漳州府。治所即今福建诏安县。《清一统志·漳州府》:南诏场“今诏安县治。……嘉靖九年始分漳浦县二、三、四、五都置县,取南诏靖安之义”。1913年属福建

  • 华额尔齐斯河

    在今新疆富蕴县东北。为额尔齐斯河上源东支源。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5:额尔齐斯河“一源为华额尔齐斯河。……丹津多尔济传云:雍正九年,准噶尔贼由华额尔齐斯至索勒毕乌拉克沁谋掠喀尔喀,谓此河也”。

  • 桦门堡

    在今山西天镇县东北约五十里。《方舆纪要》 卷44大同府: 桦门堡 “在新平东二十里,万历九年设,十九年增修,周不及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