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狼山

狼山

①即今内蒙古杭爱后旗西、乌拉特后旗西南之狼山。《魏书·蠕蠕传》: 建义初,孝庄诏曰: “蠕蠕主阿那瓌镇卫北藩,御侮朔表,遂使阴山息警,弱水无尘,刊迹狼山。” 即此。

②在今江苏南通市东南十八里长江边。《资治通鉴》: 五代梁贞明五年 (919),吴越钱传瓘帅战舰自东洲击吴,吴遣彭彦章拒之,“战于狼山”,即此。《寰宇记》 卷130通州静海县: 浪山与军山、塔山、马鞍山、刀刃山 “并在江海之际”。《舆地纪胜》 卷41通州: 狼山 “今在静海南,五山相连属。或云,山形如狼。又云,或有白狼居其上,故名。凡五山元在海中,今居平陆”。

③在今山东平阴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33东阿县: ��山 “稍北有狼山, 一名黄崖山。 狼溪水发源于此”。杨守敬 《水经注疏》 按: “ (水经) 注称水出大槛山,则狼山即大槛之北阜也。”

④在今山东肥城市西南三十余里。《方舆纪要》卷31肥城县: “狼山在县 (老城) 西南五十里。其地亦名狼山屯。”

⑤即朗山。在今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二里。

⑥即打狼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东北。《明一统志》卷37宁夏卫: 狼山 “在卫城东南二百九十里。其山多狼”。《清一统志·宁夏府一》: 狼山“在灵州东南韦州堡东五里”。


(1)山名。(1)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乌拉特后旗南部。处河套平原北部,为阴山山脉最西段。东北—西南走向,绵亘在黄河以北。平均海拔1500~2200米。主峰呼和巴什格,海拔2364米,亦为阴山最高峰。南侧陡峭,以断崖临后套平原;北坡平缓,逐渐过渡到内蒙古高原。植被稀疏,岩石裸露,西端没入沙漠。富铜、铅、锌等矿。有阴山岩画等古迹。唐调露元年(679年),裴行俭破突厥于黑山,擒其酋长奉职,余党走保于此。(2)在江苏省南通市南郊长江北岸。《舆地纪胜》:“有白狼居其上,故名。”由紫红色砂岩组成,曾称紫琅山。海拔105米。东有军山、剑山,西有马鞍山、黄泥山,合称狼五山或五山。军山最高(108米),与常熟福山隔岸对峙,扼长江入海门户。五代梁贞明五年(919年)吴越钱传瓘讨淮南,与吴舒州刺史彭彦章战于狼山江,即狼山附近长江。山上有广教寺、支云塔、骆宾王墓等古迹。马鞍山上建有亭阁,为品茶观江景最佳处。黄泥山西端有龙爪岩伸入江中,上建全国第一座风力发电航标站。(2)集镇名。在河北省怀来县城东部。狼山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1700。地处狼山脚下,故名。产玉米、高粱、谷子。有修配、磨玉、地毯厂。京包、大秦铁路和110国道经此。


猜你喜欢

  • 城湖

    即仆射陂。在今河南郑州市东五里堡南。

  • 刘公城

    在今湖南沅江市西三里。《明一统志》卷64常德府:刘公城“汉昭烈帝尝徇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因立城于此”。

  • 牧护关

    即今陕西商州市西北牧护关。《清一统志·商州》: 牧护关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与西安府蓝田县接界。或讹为模糊关。俗传古畜牧之地,有南北二关”。明置秦岭巡司于此。又称模糊关。在陕西省商州市西北、秦岭北侧,

  • 诸阳县

    唐武德四年 (621) 析符离县置,属徐州。治所在今安徽宿州市西北。贞观元年 (627)废。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21年)分符离县置,治今安徽省宿县境,属徐州。贞观元年(627年)废。

  • 小沈水

    在今辽宁沈阳市南部。明《辽东志》卷1沈阳中卫:小沈水在“东自浑河分流,至城东折流而南,傍城西流,复入浑河”。《方舆纪要》卷37沈阳中卫:小沈水在“卫西南四十里。东流入于浑河,亦谓之活水”。“四十”之“

  • 龙岩寨

    在今湖南慈利县北。《清一统志·澧州二》:龙岩寨“明初周德兴征土蛮时筑”。

  • 新丰 (豐) 塘

    又名新丰湖。在今江苏丹徒县东南三十五里。《晋书·张闿传》: 元帝时,“闿乃立曲阿新丰塘,溉田八百顷,每岁丰稔”。即此。

  • 天池寨

    明成化九年(1473)筑城,属兴武营守御千户所。即今宁夏盐池县西北天池村。

  • 花屿

    古名高华屿。在今台湾省澎湖县西南。清蒋毓英《台湾府志》卷3:花屿“横直里许”。高拱乾《台湾府志》卷1称:虎井屿转而南,为花屿、草屿,“二屿相连,澎山无草木,二屿颇有,故以花草名”。

  • 长顺县

    1942年由长寨、广顺二县合并设置,属贵州省。治所即今贵州长顺县。由长寨、广顺二县各取一字为名。在贵州省南部。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面积 1543 平方千米。人口25.3万。辖7镇、10乡。县人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