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州
南宋端平元年 (1234) 改淮安军置,治所在淮安县 (今江苏淮安市)。辖境相当今江苏淮安、宝应、盐城、建湖等市县地。元至元二十年 (1283)升为淮安路。
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改淮安军置,治淮安县(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辖境相当今江苏省淮河以南,洪泽、金湖两县以东,宝应县以北,东至海。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升为路。
南宋端平元年 (1234) 改淮安军置,治所在淮安县 (今江苏淮安市)。辖境相当今江苏淮安、宝应、盐城、建湖等市县地。元至元二十年 (1283)升为淮安路。
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改淮安军置,治淮安县(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辖境相当今江苏省淮河以南,洪泽、金湖两县以东,宝应县以北,东至海。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升为路。
①即今浙江建德市东北五十八里乌龙山。《水经·渐江水注》:“浙江又东北径建德县南,县北有乌山。”即此。②一名火焰山。即今福建诏安县北,与云霄县接界之乌山。《方舆纪要》卷99漳州府诏安县“九侯山”条下:“
唐置,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后废。唐置,在今甘肃省永昌县西。属凉州。后废。
明宣德二年(1427)置,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治所在今云南腾冲县东北七十六里永安街。正统五年(1440)升瓦甸安抚司。明宣德二年(1427年)置,治今云南省腾冲县东北瓦甸,属金齿军民司。正统五年(14
旧名獭子墟。即今广东博罗县东北公庄水上游公庄镇。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博罗县东北有獭子墟。
在今广东潮安县北韩江西岸。《元丰九域志》卷9海阳县:有“强丰济一银场”。《宋史·地理志》:海阳县有丰济银场。北宋置,在今广东省丰顺县东。属海阳县。
南宋乾道元年 (1165) 升鼎州置,治所在武陵县 (今湖南常德市)。辖境相当今湖南常德、汉寿、桃源、沅江等县市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 改为常德路。至正二十四年 (1364) 朱元璋复改常德府,
唐咸通五年(864)析南安县西界两乡置,即今福建安溪县。五代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升为清溪县。唐咸通五年(864年)析南安县西界两乡置,即今福建省安溪县。有银、铁冶场。五代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
即今台湾省嘉义县北大林镇。旧名大莆林,又作大埔林。日本占领期间设大林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大林镇。(1)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东部、西辽河南岸。面积266.7平方千米。人口3.7万。镇人
①一作大静堡。明置,属广宁后屯卫。在今辽宁义县东北砖城子。明《辽东志》卷3:大静堡“嘉靖丁亥添设,……本堡原系通贼要路,大宁、大清二堡马兵可为策应”。②即今甘肃古浪县东大靖镇。《清一统志·凉州府二》:
在今江西万载县西。《方舆纪要》 卷87袁州府万载县: 稳山 “在县西八里。两山对峙,中通一径,俗呼为稳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