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济水

济水

①又作泲水。古四渎之一。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尚书·禹贡》: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 当指黄河以北部分; 又 “溢为荥,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指黄河以南部分。河北部分源出今河南济源市西王屋山,下游屡经变迁。《汉书·地理志》 河东郡垣县: “《禹贡》 王屋山在东北,沇水所出,东南至武德入河。”其时济水在今武陟县南入河。《水经·河水篇》: “济水出河东垣县王屋山为沇水,又东至温县西北,屈从县东,东南过隤城西,又南当巩县北,南入于河。”这时济水当在今河南温县入河,略与今道同。黄河以南部分本系从黄河分出的 一条支派,因分流处与河北济口隔岸相对,古人遂目为济水的下游。据 《汉书·地理志》 和 《水经》 记载,其时济水自今河南荥阳市北分黄河东出,流经原阳县南、封丘县北,至山东定陶县西,折东北注入巨野泽,又自巨野泽北经梁山县东,至东阿旧治西,以下至济南市北泺口,略同今黄河河道; 自泺口以下至海,略同今小清河河道。至《水经注》 时代自今荥阳东北以下至于巨野泽,有南济、北济二派,北济经今封丘县北、菏泽市南,南济经今封丘县南、定陶县北。自出巨野泽会汶水以下,又兼称清水。今上游发源处尚存,而下游为黄河及大、小清河所夺。

②或作泲水。即今河北赞皇、柏乡二县境之泲河。源出今河北赞皇县西南,东流经高邑县南,至宁晋县南,注入泜水。《汉书·地理志》 常山郡房子县: “济水所出,东至廮陶入泜。”


古水名。(1)又称泲水,又作溪水、兖水。古为“四渎”之一。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河北部分今仍名济水,源出今河南省济源市西王屋山,惟其下游入黄河处历代屡有变迁;河南部分原系黄河所分支派,其分流处在今河南省荥阳市北,东流经原阳、封丘等县,至今山东省定陶县西,折东北入巨野泽,又自泽北出经今梁山县东,折东北经今平阴、长清、齐河、历城、邹平、博兴等县区,而入于海,经历代屡次变迁,故道或堙,或为他河所夺。(2)即“白河(1)”。


猜你喜欢

  • 河东屯

    清乾隆四十一年 (1776) 置,属懋功厅。在今四川金川县南河东乡。

  • 金江

    即今云南永胜县西南金江街。《清一统志·云南统部》: 永北厅有知事 “驻金江渡口”。

  • 互乡

    一名合乡。在今山东滕州市东二十三里。《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元和志》卷9谓合乡故城“即《论语》所谓互乡是也”。一说在今河南项城市南秣陵镇东北一里。《寰宇记》卷10项城县:“互乡城在县北一里。

  • 六十三山

    今广西岑溪县东南黎河南诸山。《明史·童元镇传》:岑溪“东南为六十三山,有孔亮、陀田、桑园、古榄、鱼修等百余巢,与广东罗旁接”。万历中,广西总兵童元镇曾用兵于此。古山名。指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东南黎河

  • 平卤砦

    即平虏砦。今河北肃宁县。《方舆纪要》卷13肃宁县:“宋雍宁三年置平卤砦,淳化初改平卤城。景德二年又改为肃宁城。”

  • 宁蒗设治局

    1936年置,以原永宁府的蒗蕖州地合置,各取首字命名,直属云南省。治所即今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1952年改宁蒗县。1956年改设宁蒗彝族自治县。1936年由永胜县属宁蒗县佐改置,治大村街(今云南宁蒗彝

  • 胡岭关

    一名虎岭关。在今河南济源市西。《金史·武仙传》: 正大七年 (1230),“卫州被围,内外不通。诏平章政事合达,枢密副使蒲阿救之,徙仙兵屯胡岭关,扼金州路”。胡,又作狐或虎。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南宋绍

  • 柳浦镇

    在今广西全州县东北七十里湘江西岸柳铺。明于此置柳浦巡司。

  • 阳都坂

    在今陕西洋县东北。《水经·沔水注》:汉水“又南径阳都坂东,坂自上及下,盘折一十九曲,西连寒泉岭”。

  • 凯口?

    即今贵州都匀市西南凯口镇。 《明史·贵州土司传》: 嘉靖十五年 (1536),“平浪叛苗王骢攻夺凯口��”, 即此。 “凯口” 系布依语音译, 意为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