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洪山

洪山

①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方舆纪要》 卷42介休县: 洪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石洞水出其下”。

②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南五十余里,与建瓯接界。《清一统志·建宁府》: 洪山 “插空耸秀,关塞一县水口。其下临溪有洪滩”。

③即今福建霞浦县南三十五里洪山。明嘉靖 《福宁州志》 卷2 《山川》 霞浦县: 洪山 “在四十一都。其绝顶势凌青苍,盖州南第一山也。登高眺远,温、台之境如在目中。相传葛洪至此炼丹,后仙去,因名山”。

④即今福建霞浦县东南尼姑屿。明郑和下西洋经此。

⑤在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城东南。产煤。1904年德国侵略者在此设 “黉山炭矿局”,并修筑了专用铁路,建立了 “黉山站”。1914年后日本侵略者取代了德国侵略者在山东的一切特权,黉山随之为日本侵略者所控制。据 《淄博矿务局志》 载: 1930年后,“黉山” 逐渐以同音演变为 “洪山”。称为洪山镇。

⑥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东。《方舆纪要》卷76武昌府江夏县: 洪山在 “府东十五里。旧名东山。岩壑秀异。宋大观中改今名。有洪山寺。明初伪汉将张必先引兵援武昌,至洪山。上遣常遇春乘其未集,击擒之”。即此。今洪山西麓有施洋烈士墓。

⑦在今湖南沅陵县西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81沅陵县 “南山” 条下: 洪山 “有层峦叠障之胜”。


(1)又称葛洪山。在福建省霞浦县城南,福宁湾西北岸。属太姥山余脉。传东晋葛洪曾在此炼丹,故名。东北—西南走向。主峰海拔605米。由花岗岩构成。山多天然奇石,有仙人石、寿星石、石屏、石几、棋盘石等。(2)在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原名东山。宋末因随州大洪山幽济禅院(今宝通禅寺)为避兵乱迁此,遂易今名。明初常遇春败陈友谅部将张必先于此。由石英砂岩构成。最高点海拔115米。南麓有宝通禅寺、兴福寺塔、灵济塔和部分摩崖石刻,还有施洋烈士墓、北伐军官兵公墓,东北麓有庚子革命先烈墓。


猜你喜欢

  • 赵田湖

    又名范青漾、范家田。俗称新开湖。在今江苏昆山市东南七十里。《方舆纪要》 卷24苏州府昆山县: 赵田湖 “南连淀山湖,一望巨浸,其北即千墩浦口也”。今为淀山湖北部湖区。

  • 五里泉水

    约当今山东淄博市、桓台县间涝淄河。《水经·瓠子河注》:“德会水又西北,五里泉水注之。水出(昌国)县南黄阜,北流径城西北入德会。”

  • 桐梓县

    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 置,属四川遵义府。治所在今贵州桐梓县北六十里新站镇。旋移今桐梓县。清雍正六年 (1728) 随遵义府改属贵州。民国初属贵州黔中道。1920年直属贵州省。在贵州省北部,北邻

  • 洮阿铁路

    自洮安 (今吉林白城市) 至阿尔山 (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阿尔山镇)。全长337公里。1929年开工兴建,1934年建成洮安至索伦段(称为洮索铁路)。1937年修至阿尔山,故称洮阿铁路。

  • 菜玉山

    在今云南石屏县东十五里。《清一统志·临安府》: 菜玉山 “产石碧润如玉,谓之菜玉。下有石碧涧”。

  • 巴彦州

    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1905年1月)置,属呼兰府。治所在巴彦苏苏(今黑龙江巴彦县)。1913年降为巴彦县。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置,治今黑龙江省巴彦县。属呼兰府。1913年降为县。

  • 古㡉

    即古现。今山东烟台市西北五十五里古现镇。汉为牟平县治。

  • 巴子台

    在今四川忠县东。唐白居易《九日登巴台》诗云:“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登城东古台》诗云:“迢迢东郊上,有土青崔嵬。不知何代物?疑是巴子台。”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19忠州:“《志》云:巴王庙在城

  • 莒北县

    1943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莒县、诸城二县析置,治贾悦 (今山东诸城市西贾悦镇)。1950年1月撤销,并入诸城、五莲二县。旧县名。山东抗日根据地设。1943年由莒县北部和诸城县西北部析置,治今诸城市贾悦

  • 三壅山

    在今山西壶关县东南。《方舆纪要》卷42壶关县:“三壅山在县东南九十里,其山三面壅障名山。下出泉,名壅水,东南入河南林县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