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洋县

洋县

明洪武三年 (1370) 改洋州置,属汉中府。治所即今陕西洋县。民国初属陕西汉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


在陕西省南部、汉水上游。属汉中市。面积3206平方千米。人口44万。辖16镇、10乡。县人民政府驻洋州镇。北魏正始中于今龙亭镇置龙亭县,并兼为晋昌郡治,延昌三年(514年)于兴势山上设兴势县,治今洋县东北。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设黄金县,治今县东黄金谷。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晋昌郡为傥城郡,移治于今洋州镇。隋大业二年(606年)兴势县治迁郡治。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改兴势县为兴道县;开元十八年(730年)在今华阳镇置华阳县。天宝三载(744年)废华阳县;八年复置,改名真符县;十五年移洋川郡治于兴道县。乾元元年(758年)改洋川郡为洋州。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废黄金县,真符县城迁黄金城。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废兴道、真符二县,辖地划归洋州直辖。明洪武三年(1370年)降洋州为洋县,以原治西乡县泾洋河畔(今杨营乡四季河村附近)得名,属汉中府。1914年属汉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49年属陕南行署区,1951年属南郑专区。1953年属汉中专区,1969年属汉中地区,1996年属汉中市。地处汉中安康低山丘陵盆地、秦岭山地过渡区。汉水横贯,东流曲折为黄金峡,溢水、傥水、酉水、金水、子午等河自北汇入。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南温带半湿润气候过渡区。有国家保护动物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多种。建有朱鹮保护区和驯养繁殖中心。农产以稻、小麦、玉米、油菜籽为主,特产龙须草。工业主要有农机、水泥、纺织、酿酒等。阳安铁路、周城公路经此。古迹有汉蔡伦墓、唐傥骆道得意阁摩崖、安冢、宋开明寺塔、元良马寺大殿、明智果寺藏经楼。纪念地有华阳镇红石窑红25军司令部旧址。


猜你喜欢

  • 真君郡

    东魏天平中置,属显州。治所在东多城(今山西孝义市北)。后废。北魏置,治东多城(今山西孝义市北)。辖境在今山西省孝义市一带。后省。

  • 彰武县

    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以养息牧场垦地置,属新民府。治所在横道子 (今辽宁彰武县)。民国 《彰武县志》 卷1: “以地在彰武台门外,故取名彰武县。” 民国初属奉天辽沈道,后改属洮昌道。1929年

  • 三?

    即三朡。又作三鬷。夏、商时方国。在今山东定陶县北。《史记·殷本纪》:“汤遂伐三㚇,俘厥宝玉。”即此。

  • 大藤峡水

    即今广西武宣县与桂平县间黔江段。《舆地纪胜》卷105象州:大藤溪“在武仙县东南百五十里。源出浔州大立山下,注于浔江。又有大藤峡”。《方舆纪要》卷109武宣县:浔江在“县东南三十里。亦曰大藤峡水,即柳江

  • 博南县

    东汉永平十二年 (69) 置,属永昌郡。治所在今云南永平县西南二十四里花桥。《水经·若水注》: “博南,山名也,县以氏之。” 东晋咸康末废。南朝齐复置,梁末废。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置,治今云南省永

  • 田湖镇

    即今河南嵩县东北三十里田湖镇。清乾隆《嵩县志》卷12:田湖镇“米粮聚集”。在河南省嵩县东北部、伊河北岸。面积116平方千米。人口5.5万。镇人民政府驻田湖,人口 3130。以古代潴水湖沉积成田而得名。

  • 雷塘

    ①汉曰雷陂。在今江苏扬州市北十里。唐武德五年 (622) 改葬隋炀帝于此。《新唐书·地理志》江都县: “东十 一里有雷塘,贞观十八年,长史李袭誉引渠,又筑勾城塘,以溉田八百顷。” 宋以后渐湮废。《方舆

  • 温泉设治局

    1938年由绥定县属察哈尔营改置,驻温泉城 (今新疆温泉县)。因境内多天然温泉而得名。1941年升为温泉县。1938年由绥定县属察哈尔营改置,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泉县温泉镇。因境内多天然温泉而得名。

  • 武阶郡

    北魏置,属南秦州。治所在翫当县 (今甘肃武都县东南福津沟)。隋开皇三年 (583) 废。北魏置,治翫当县(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东南大岸庙村)。辖境约相当今甘肃省康县和陇南市东南部、文县东北部。属南秦州。

  • 兰麻山

    在今广西永福县西南四十里。《寰宇记》卷162理定县:兰麻山“山阔一百里,高二十里”。《方舆纪要》卷107永福县:兰麻山,“魏濬《峤南琐记》云:自理定西行,兰麻诸沙诸岭,险绝刺天,路极逼仄,每遇岭则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