泇口镇
即今江苏邳州市西北泇口乡。《方舆纪要》卷22邳州: 泇口镇在 “州西北九十里。亦曰泇口集。……正统中,刘六等作乱,官军败之于泇口集”。
古镇名。又称泇口集。即今江苏省邳州市西北泇口。因泇河由此汇入运河得名。明正统中起义军刘六等失败于此。
即今江苏邳州市西北泇口乡。《方舆纪要》卷22邳州: 泇口镇在 “州西北九十里。亦曰泇口集。……正统中,刘六等作乱,官军败之于泇口集”。
古镇名。又称泇口集。即今江苏省邳州市西北泇口。因泇河由此汇入运河得名。明正统中起义军刘六等失败于此。
即汉西捲县城。在今越南中部平治天省广治西北石杆河与甘露河合流处。《宋书·林邑国传》:元嘉八年(431),“遣楼船百余寇九德,入四会浦口,交州刺史阮弥之遣队主相道生三千人赴讨,攻区粟城不克,引还”。即此
一名武周山。在今山西大同市西三十里。上有北魏时期开凿的石窟。明于此设云冈堡。
明弘治七年 (1494) 置,属都匀府。治所在今贵州麻江县北二里。万历十六年 (1588) 迁今麻江县。1913年改为麻哈县。明时升麻峡县置,治今贵州省麻江县。属都匀府。1913年降为麻哈县。
即今四川成都市南郊昭烈庙(武侯祠)。为祭祀蜀汉先主刘备庙宇。《元和志》卷31成都县:先主庙“在县南二十里”。《寰宇记》卷72华阳县:先主祠“在府南八里,惠陵东七十步。齐高帝梦益州有天子卤簿,诏刺史傅覃
战国魏邑,在今河南开封县东北。《战国策·秦策》:黄歇说秦昭王曰,“以临仁、平兵(丘)、小黄、济阳婴城,而魏兵服矣”。西汉置小黄县。古邑名。又作黄。战国魏邑,在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北。《战国策·秦策》:黄歇
又名四顶山。在今安徽肥东县南。《隋书·地理志》:庐江郡襄安县有四鼎山。《方舆胜览》卷48庐州:四顶山,“《郡国志》:魏伯阳炼丹之所”。《清一统志·庐州府一》 引《县志》:“山俯瞰巢湖,上有四峰特起。”
唐初废洮阳县置,属临潭县。在今甘肃碌曲县东双岔乡。《元和志》卷39洮州临潭县:“广恩镇,在县西一百八十里。”
在今湖南慈利县南四十里。《方舆纪要》卷77慈利县: 骑龙山 “以形似名。有黑龙泉,下流溉田”。
亦作赐支河。指今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黄河河段。《后汉书·西羌传》: 羌地 “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贡》 所谓析支者也”。无弋爰剑曾孙忍时,“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
在今山东文登市西北四十八里,为昆嵛山群峰之一 。一石高3米,长4.5米,刻“圣经山”三大字;一石高5米,长15.6米,状如卧碑,形似新月,俗称“月芽石”。随阳面之凹,刻老子《道德经》经文——《道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