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河阳三城

河阳三城

①唐时称河阳县治北中城及毗邻之中潬城、南城为河阳三城。三城皆濒临黄河。北中城,北魏太和二十年 (496) 筑,在今河南孟县南十五里黄河北岸。北齐置行台,北周置河阳镇,隋移河阳县治此。唐建中二年 (781) 置河阳三节度使,会昌三年 (843) 兼置孟州。金大定中毁于河水,后复筑,称下孟州。中潬城,东魏元象元年 (538)筑,在北中城南黄河中沙洲上,并于此设河阳关。北宋嘉祐八年 (1063) 为河水所毁。南城,东魏元象二年 (539) 筑,在中潬城南黄河南岸 (今河南孟津县东老城)。黄河二派流贯三城之间,有河桥相连,为洛阳北面津要。自北魏至五代,历为军事重镇。

②唐方镇名。建中二年 (781) 置河阳三城节度使,又称怀卫节度使,治河阳县 (今河南孟县南)。领怀、卫二州及河南府河阳、河清、济源、温、汜水五县。元和九年 (814) 增领汝州,并移治汝州 (今河南汝州市)。十三年 (818) 汝州改属东畿都防御使,罢河阳节度。会昌三年 (843)复置河阳节度,并于河阳置孟州,为河阳节度治所。


指唐代河阳县(今河南孟州市西)境内的北中城、中城和南城。北中城位于今河南省孟州市西南、黄河北岸,筑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北齐曾于此置行台,北周改河阳镇,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徙河阳县于此。唐建中二年(781年)为河阳三城节度使治,会昌三年(843年)又增置孟州治此。金大定中为河水冲决。中城位于北中城南、黄河中沙洲上,筑于东魏元象元年(538年),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毁于河水。南城位于中城之南、黄河南岸,与中城同一年筑。三城之间有河桥相连,黄河两派流贯其间。自北魏至五代,当洛阳北面津要,为军事重镇。


猜你喜欢

  • 青礁慈济宫

    在今福建厦门市西北海沧镇北青礁村。南宋绍兴年间颜师鲁始建,祀北宋著名民间医生吴夲。南宋乾道间,丞相梁克家奏请赐名慈济庙,旋改慈济宫。又名青礁慈济宫。清初迁界时圮废,康熙中重建。光绪二十二年 (1896

  • 周墩特种区

    1935年由宁德县析置,属福建省。治所在周墩 (今福建周宁县治狮城镇)。1945年改置周宁县。

  • 沤江

    ①在今湖南茶陵县东南。《方舆纪要》卷80茶陵州“颜江”条下:“又沤江出百丈山,西流四十里,亦达洣。”②又名澄江、淇江。亦名泸渡江。即今湖南资兴市东南沤江。《清一统志·郴州一》:沤江“源出桂东县界,西南

  • 马渚

    在今河南孟津县东,近洛阳汉魏故城北。黄河津渡处。《魏书·孝庄纪》:“北来军士及随驾文武,马渚立义。”即此。在今河南省孟津县西。为黄河津渡处。南朝梁中大通元年(529年)尔朱荣奉魏主命南讨元颢,相持于河

  • 塞门县

    唐初置,治成在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境。旋废。开元二十六年 (738) 改置怀德县。

  • 黄岐埠

    又作黄旗埠。即今山东安丘市东北四十二里黄旗埠镇。清光绪 《山东通志》 卷2 《舆图志》:安丘县东北有黄岐埠。

  • 大获山

    在今四川苍溪县东三十里王渡镇。《方舆纪要》卷68苍溪县:大获山在“县东三十里。有大小二峰,小峰上有一石井,出泉不竭;大峰上有池,广数亩,谓之天池。宋江环绕其下,石城四周,即宋余玠所筑,以护蜀口者”。南

  • 中亭川

    即今陕西武功县西北四十里武功镇。北周建德三年(574)始置武功县于此。

  • 孟遮版纳

    明属车里宣慰司。在今云南勐海县西北孟遮乡。《泐史》 载傣历九三四年 (明隆庆六年,1573) 车里宣慰司所属十二版纳: 猛遮、景鲁、猛翁为一版纳。道光 《云南通志》 卷107 《边防志》 引《案册道路

  • 傅家庄堡

    即傅家庄台。今辽宁台安县西南富家镇。《清一统志·锦州府二》: 高平堡 “在广宁县东南九十里。又平洋桥、傅家庄堡,俱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