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沔州

沔州

①西魏废帝三年(554)改江州置,治所在汊川郡(今湖北汉川县东南十里)。南朝陈末废。

②隋大业初改复州置,治所在沔阳县(今湖北仙桃市西南沔城镇)。寻改为沔阳郡。

③唐武德四年(621)置,治所在汉阳县(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城区)。天宝初改为汉阳郡。乾元初复为沔州。辖境约当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区、蔡甸区以及汉川县地。宝应二年(763)以安州孝昌县(今孝感)来属,辖境扩大。建中二年(781)废。四年复置。宝历二年(826)废。

④南宋开禧三年(1207)改兴州置,治所在顺政县(今陕西略阳县)。为利州西路治。辖境相当今陕西略阳县一带。元属广元路,至元二十年(1283)移治铎水县(今陕西勉县东旧州铺)。辖境扩大至今勉县、宁强等县地。明洪武三年(1370)改属汉中府,省铎水县入州。四年移治今勉县西武侯镇。洪武七年(1374)改为沔县。


(1)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江州置,治今湖北省汉川市东南。辖境约当今湖北省汉川市及武汉市蔡甸、汉阳二区地。北周建德二年(573年)废。(2)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汉阳县(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区)。宝历二年(826年)废入鄂州。(3)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改兴州置,治略阳县(今属陕西)。辖境约当今陕西省略阳县地。元属广元路。至元二十年(1283年)移治铎水县(今陕西勉县东)。辖境约当今陕西省勉县、略阳、宁强等县地。明洪武三年(1370年)省铎水县入州,改属汉中府。四年移治今勉县西老城。七年降为县。


猜你喜欢

  • 白沙岛

    旧名镇海屿。又名北山屿。在今台湾省澎湖县北白沙乡。明曾在此设防。在台湾海峡东南部、澎湖列岛的澎湖岛北。因海滨遍布白色珊瑚沙砾,故名。明代曾设防,称镇海屿,又称北山屿、赤崁仔。为澎湖湾东北屏障。面积14

  • 宣江

    即今越南北部明江和锦江合流后由宣光至越池附近注入红河一段。《交趾总志》 卷1: “宣江在宣江州,上接宣化州,下通西鹤江。” 《明史· 张辅传》: “安南有东西二都,依宣、洮、沲、富良四江为险。”

  • 关川

    即今甘肃定西、会宁二县之关川河,有东西二源,合流后入祖厉河。《清史稿·地理志》 巩昌府安定县:“关川水东源出县南禅牧山麓,一曰东河,西北流;西源出县西南胡麻岭, 一曰西河,东北流,径县城北,汇入一川,

  • 阳城堡部

    宋大理置,属善阐府。在今云南晋宁县东北三十二里晋城镇西北部塘子口。蒙古宪宗七年(1257)改阳城堡万户,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晋宁州。大理后期于阳城堡置,治今云南省晋宁县东北晋城。蒙古宪宗七年(1

  • 福宁县

    明洪武二年 (1369) 改福宁州置,属福州府。治所即今福建霞浦县。成化九年 (1473) 升为福宁州。古县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福宁州置,治今福建省霞浦县。属福州府。成化九年(1473年)复

  • 柔远路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置,属云南行省。治所在今云南保山市西南怒江坝。辖境约当今云南保山市怒江以西及龙陵县。明洪武十五年 (1382) 改府,后废。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治今云南省保山市西

  • 简渎河

    俗名香草河。在今江苏丹阳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25镇江府丹阳县: 简渎在 “县南五里。《志》 云: 唐置简州,以渎名也。俗呼渎河。明景泰六年尝浚治。东北接漕河,南通延陵镇”。

  • 石漆河

    一名晶河。即今新疆精河县之精河。《新唐书·地理志》北庭大都护府:“西林守捉,又经黄草泊、大漠、小碛,渡石漆河。”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3:“石漆河或晶河之旧称。”

  • 高吾山

    在今湖南常德市西三十里。《明一统志》卷64常德府: 高吾山 “一名西山。其下即武陵溪,合于沅江。晋渔父费道真隐此”。

  • 双河镇

    ①即今吉林永吉县西南双河镇。《吉林乡土志》:双河镇“东有倒木河,西有西大河,二川相抱,交会于镇北。自清同治初年,始有人来此领荒开垦,其后住户日益稠密,商贾云集,乃成村落。因命名为双河镇”。②清置,属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