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永暑礁

永暑礁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内,位于大现礁西南55海里。东北一西南向,长约26公里。中国渔民向称上��。1935年公布名称为十字火礁或西北调查礁。1947年改名永暑礁。郑资约《南海诸岛地理志略》载:永暑礁“全部由珊瑚礁构成,有许多干礁块露出水面,而以西南端部露出者最大。海水涌向礁块, 虽于微风微浪, 亦被击碎成破浪”。


猜你喜欢

  • 麻寨冈

    在今广东英德市西十三里。《方舆纪要》卷102英德县: 麻寨冈 “唐末黄巢犯境,有虞夫人者,率兄弟及乡人拒巢于此”。在今广东省英德市西。相传唐末乡人于此拒黄巢。

  • 谷水市

    即今湖南湘乡市西谷水乡。《清一统志·长沙府二》 “铜钱湾市”条下:谷水市“在(湘乡)县北(按:应为西)八十里”。

  • 西德州

    唐武德二年(619)置,治所在石楼县(今山西石楼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石楼县地。贞观元年(627)废。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治石楼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省石楼等县地。贞观元年(627年)省。

  • 鸣条

    在今山西运城市东北。商汤伐夏桀,战于此。《尚书· 伊训》: “造攻自鸣条。” 《史记·殷本纪》: “桀奔于鸣条。” 《正义》 引 《括地志》:“高涯原在蒲州安邑县北三十里南阪口,即古鸣条陌也。鸣条战地

  • 宋卡

    旧作孙姑那。即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东岸之宋卡。清谢清高《海录》:“宋卡国在暹罗南少东,由暹罗陆路十七八日,水路东南行顺风五六日可到。疆域数百里。陈伦炯《海国闻见录》作宋脚,缘闽语谓脚为卡,故讹。”

  • 比思县

    亦作北思县。唐贞观七年(633)置,后属羁縻笮州。治所在今四川红原、马尔康县境。后废。

  • 葛砧山

    在今四川会理县东南八里。《明一统志》卷74四川行都司会川卫: 葛砧山 “上产石青,有四色”。

  • 彤撒城

    北宋置,属河州。当在今甘肃临夏县境。

  • 双桥河

    即今四川盐源县西盐井河。《方舆纪要》卷74盐井卫:双桥河在“卫西五里。源出卫东三十里之凉山,绕流径此,又东北流入打冲河”。

  • 浪噶子

    亦作朗噶孜、那噶尔孜、拉噶孜、纳噶尔宗、浪卡子宗。即今西藏浪卡子县。清乾隆 《卫藏通志》 卷4《程站》: “白地至亚喜尖,或挞鲁尖,浪噶子宿,计程一百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