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殊像寺

殊像寺

①在今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东邻普陀宗乘之庙。清乾隆三十九年 (1774) 仿山西五台山殊像寺建造。据 《高宗殊像寺落成瞻礼即事成什有序》 碑文载: 乾隆二十六年,皇太后七十寿辰,乾隆帝奉母上五台山进香。五台为文殊师利道场,有殊像寺传为文殊现身之处。返京后,在北京香山摹像建寺,名曰宝相。乾隆三十九年又在避暑山庄之北建造此寺。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在今山西五台县东北台怀镇杨林街西南里许。始建于唐。因寺内供文殊像而得名。今寺为明成化年间重建。文殊阁内塑像完成于明弘治九年 (1496),万历时曾局部修补。阁内佛坛宽大,文殊驾于狮背,高约9米。龛背面塑三世佛 (药师、释迦、弥陀),两侧为悬塑五百罗汉。全部塑像皆明代作品,工艺精巧。


(1)在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东邻普陀宗乘之庙。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据《高宗殊像寺落成瞻礼即事成什有序》碑文载:乾隆二十六年,皇太后七旬寿辰,乾隆帝奉母上五台山进香。五台为文殊师利道场,有寺名殊像寺,传是文殊现身之处,寺内文殊塑像法相庄严。既归,在北京香山摹像建寺,名曰宝相。三十九年又在山庄之北建寺,“庄校金容,一如香山之制”。寺为汉族寺庙建筑形式,门殿前列石狮一对,门殿内有哼哈二将。殿后左右有钟鼓楼,正中为天王殿,殿北35级高坛上为会乘殿,内供文殊、观音、普贤三菩萨像,像前左右置3层楠木佛龛,原嵌铜佛304尊,惜早岁为军阀所盗。殿后为岩庭部分,采用自然叠石磴道,迂回而上,其间布列假山、涵洞。顶巅建阁,重檐八角,额为乾隆帝御笔亲题的“宝相阁”三字,内有木雕文殊菩萨像,骑狮于莲台之上,高12米,左右侍者披甲胄,高数米。今阁已毁圮。阁北尚有云来、云净、吉辉、慧喜、清凉、绮云等殿阁建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在山西省五台县台怀镇杨林街西南里许。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因寺内供文殊像而得名。始建于唐,元延祐年间重建,后毁于火,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再建。山门、天王殿为前列,廊庑、配殿为两翼,禅堂、方丈室居后,正中建文殊阁5楹及钟鼓二楼。僧舍厩厨俱备。阁内塑像完成于弘治九年(1496年),万历时曾局部修补。文殊阁重檐九脊顶,檐下斗栱密致,檐上三彩琉璃剪边,阁内佛坛宽大,文殊驾驭于狮背,高约9米。龛背面塑三世佛(药师、释迦、弥陀),两侧为悬塑五百罗汉。全部塑像皆为明物,形象秀美,工艺精巧。佛像居于龛背面倒座之上,颇为特殊。


猜你喜欢

  • 狮子石

    即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海中大铲礁。《寰宇记》 卷169儋州: 狮子石 “在义伦县西八十里。石在海中,形如狮子”。明正德 《琼台志》 卷6: 狮子石 “在州 (治今中和镇) 西五十里高麻都海中。一石峰状类

  • 卢番蛮夷长官司

    元置,属八番顺元宣慰司。治所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北。明洪武六年(1373)并入卢番长官司。

  • 古洞山

    在今浙江松阳县西南。《清一统志·处州府》:古洞山“在松阳县西南二百里。高千仞, 自西南五岭亘入括松界中,有牧龙渊,道书称为成德隐元之天”。

  • 张庄镇

    即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南十五里张庄。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娄县西南有“张庄”。(1)在山西省平定县南部。面积155平方千米。人口4.4万。镇人民政府驻张庄,人口 2750。因姓氏得名。1949年属平定县

  • 龙潭峡

    在今山西晋城市东南。《清一统志·泽州府》:龙潭峡“在凤台县(今晋城市)东南九十里。有五股泉流汇于此,其下陡绝为龙潭”。

  • 江家川

    在今陕西富县西北。《方舆纪要》卷57鄜州:江家川“在州西百三十里”。

  • 端溪县

    西汉置,属苍梧郡。治所即今广东德庆县。东晋属晋康郡。南朝宋元嘉中为晋康郡治。齐属晋康郡。梁复为晋康郡治。隋属信安郡。唐武德四年(621) 为康州治。天宝初为晋康郡治,乾元初复为康州治。南宋为德庆府治。

  • 雷乡县

    ①东晋升平五年 (361) 置,属永平郡。治所当在今广西藤县、岑溪、昭平等县境。南朝宋元嘉年间废。南齐复置。后废。②唐天授二年 (691) 置,属循州。治所在今广东龙川县西北。五代南汉乾亨元年 (91

  • 小长山岛

    在辽宁南部黄海中。即今辽宁长海县东南小长山岛,岛上有小长山乡。明《辽东志》卷1:小长山岛“去(金州卫)城二百六十里”。《清一统志·奉天府一》 “大山岛”条下:“又东南十里有小长山岛。”

  • 梁家沙镇

    在今广东化州市北。明洪武中置巡司于此。后废。清复置,移今化州市西北平定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