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桑园镇

桑园镇

又名桑儿园。即今河北吴桥县治。旧属山东德州。《清一统志·济南府》 “桑园镇” 条谓: “明正德中马申锡驻桑儿园招流贼刘六等即此。良店水驿置于此。有水次仓。” 1958年吴桥县迁治于此。


(1)在河北省怀来县南部。面积127平方千米。人口2.6万。镇人民政府驻桑园,人口1850。原名三园堡,后因村北有桑园改今名。1953年设乡,1961年改公社,1999年改镇。产高粱、玉米、谷子及葡萄、苹果。东近官厅水库,村民兼事捕鱼。沙丰铁路、沙东公路经此。(2)在河北省蠡县西北部。面积35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桑园,人口2030。以桑树众多得名。1957年设潘营乡,1958年并入郑村公社。1961年析置桑园公社,1984年改乡,1995年改镇。产小麦、玉米、花生及苹果、梨、红枣。有化纤、人造皮毛、毛毯、经编等厂。公路通县城。(3)在河北省吴桥县西部、南运河东岸。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35.7平方千米。人口3.8万。镇人民政府驻桑园,人口2.1万。明洪武年间建村,因此地桑柘丛生,得名桑柘园、柘园镇、桑儿园,民国《德县志》:柘园镇“亦名桑儿园,即正卫左所九屯”。清光绪年间修建津浦铁路在此设站改今名。原属山东省,1954年划归河北省吴桥县,1958年吴桥县治由吴桥迁此。1958年建桑园公社,1981年改镇。产小麦、玉米、谷子、棉花。有铁木器、水泥预制件、机械、农机修配、电机等厂。京沪铁路、104国道、桑宁公路经此。古迹有孙膑石牛。(4)在四川省邛崃市中北部。面积17.3平方千米。人口1.3万。镇人民政府驻桑园,人口1500。因早年桑树成阴故名。1949年为桑园乡,1958年为桑园公社,1980年改乡,1986年置镇。盛产海椒。有小型轧钢、蓄电池、机砖、化工、酿酒等厂。成温邛公路经此。有定觉寺等古迹和邛江河、三合堰等水利工程。(5)在陕西省西乡县北部。面积97平方千米。人口1.4万。镇人民政府驻桑园铺,人口590。明、清时以地处桑园河畔得名。1950年设桑园乡,1965年设公社,1984年复设乡,1996年设镇。主产稻、小麦、玉米、油菜籽,盛产五倍子、天麻、木耳和木炭。有印刷、粮食加工、农机等厂。有公路接316国道。


猜你喜欢

  • 落屯县

    唐永徽元年 (650)置,属振州。治所在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东北。《舆地纪胜》 卷127吉阳军引 《元和志》 云: “在落屯洞,因以为名。” 五代南汉时废。古县名。唐永徽元年(650年)置,治今海南省

  • 双堆集

    在今安徽濉溪县东南一百三十里。因境内有尖谷堆、平谷堆得名。1948年冬淮海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全歼国民党黄维兵团于此。

  • 会同县

    ①北宋崇宁二年(1103)改三江县置,属靖州。治所即今湖南会同县。元属靖江路。明属靖州。民国初属湖南辰沅道。1922年直属湖南省。②元至元三十年(1293)置,属乾宁军民安抚司。治所在今海南省琼海市北

  • 东张哥庄

    本名张哥庄,后称东张哥庄。即今山东平度市东南三十里张戈庄镇。清道光《平度县志》卷9作“张哥庄”;民国《平度县续志》作“东张哥庄”。

  • 黄金堤堡

    在今河北大名县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16元城县: 黄金堤堡 “在府 (今大街乡) 东北三十里。皆商民辏集处”。

  • 河东长官司

    清雍正六年 (1728) 改河东宣慰司置,属宁远府。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北三十五里樟木箐乡。后移治今西昌市东街。

  • 紫荆岭

    在今河北易县西八十里。《方舆纪要》 卷12易州: 紫荆岭,“峰峦环列,岭上有关,路通山西大同。《志》 云: 关东有柏梯、连泉、大寒、八砦、唐胡、退鱼、佛儿诸岭,关北有拒梯、耽迟、鞍头、箔儿、骆驼诸岭;

  • 双威寨

    在今广西北流市东南六十里北流江东岸。明、清置巡司于此。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东南双威。明、清时置巡检司治此。

  • 萨迦寺

    在今西藏萨迦县北。北寺始建于北宋元丰二年 (1079),1268年又修建南寺。“萨迦”,藏语意为灰白土。因城北山上有一片灰色的岩石,风化为土状。“萨” 藏语意为土。“迦” 意为灰色,故名。寺庙具有元代

  • 紫云

    (雲) 山 ①在今河南襄城县西南二十五里。《清一统志·许州直隶州》: 紫云山 “南北两山左右拱抱。一泉涌出,由灵泉山之西麓入汝水。其郏、敖诸山对列如屏,襄中第 一胜境也。明李敏建书院于上,故又名书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