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柘城县

柘城县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宋州。治所在今河南柘城县北。大业初属梁郡。唐属宋州,贞观元年 (627) 废。永淳元年 (682) 复置。北宋属应天府。金属睢州。元末废。明洪武四年 (1371) 复置,属开封府。十年 (1377) 废。十三年 (1380) 复置,属睢州。嘉靖中徙治今柘城县。清属归德府。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在河南省东部。属商丘市。面积 1031 平方千米。人口93.6万。辖7镇、16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战国为楚柘邑。秦置柘县,治今柘城县城北关,属陈郡。西汉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西晋太康中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柘城县,治今址,属宋州。《太平寰宇记》柘城县:“以邑有柘沟,以此名县。”唐初属杞州,贞观元年(627年)废,永淳元年(682年)复置,属宋州。宋初属应天府,崇宁中属拱州。金属睢州,后废。元大德七年(1303年)又置柘城县,属汴梁路。明洪武七年(1374年)再置柘城县,属睢州。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黄河决口,县城被淹;三十三年南迁今址筑新城(即今柘城县城),两城相连。清属归德府。1913年属豫东道,1914年属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8年属商丘专区,1958年属开封专区,1961年属商丘专区,1969年属商丘地区,1996年属商丘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涡河、惠济河、蒋河、洮河、小沙河、废黄河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芝麻等。工业有机械、铸造、轴承、化肥、建材、纺织等。商周、柘睢、柘太、柘宁、柘鹿等公路在县城交会。古迹有孟庄遗址、大毛战国墓群、王马寺遗址、心闷寺遗址等。


猜你喜欢

  • 牛角坡

    又名牛坡山。在今湖南黔阳县西。《方舆纪要》卷81黔阳县“卧龙岩”条下:“牛角坡在县(治今黔城镇)西十里。坡连环如牛角。路通沅州。”

  • 重安长官司

    明洪武八年 (1375) 置,属播州宣慰司。治所即今贵州黄平县南重安镇。《方舆纪要》 卷121黄平州: 重安废长官司 “司近重安江,故名”。万历二十九年 (1601) 废。明初置,治今贵州省黄平县西南

  • 吴陵

    即高陵。在今江苏丹阳市西。三国吴孙坚葬此。《方舆纪要》卷25镇江府丹阳县:吴陵“在县西十五里。《志》云:孙坚葬此,亦曰高陵”。

  • 大金沙江

    即今缅甸境之伊洛瓦底江。明、清称金沙江,见《明一统志》。为区别于云南北部的金沙江,此又称大金沙江。《明史·地理志》缅甸军民宣慰使司:“北有大金沙江,其上流即大盈江也。源出青石山, 自孟养境内滚经司北江

  • 鸡鸣埭

    在今江苏南京市北玄武湖畔。《南史·后妃传》:齐武帝“车驾数幸琅邪城,宫人常从,早发,至湖北埭,鸡始鸣,故呼为鸡鸣埭”。晚唐李商隐《南朝诗》:“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

  • 荆南

    唐、五代方镇名。至德二年 (757) 置,治所在荆州 (后升为江陵府,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辖境相当今湖北石首、荆沙市以西,四川垫江、丰都以东的长江流域及湖南洞庭湖以西的澧、沅二水下游一带。

  • 上峒司

    在今湖南桑植县西南上洞街本上洞长官司。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乾隆元年(1736)设巡司,后裁。

  • 楢溪

    始丰溪支流。在今浙江天台县东。晋孙绰 《游天台山赋》: “济楢溪而直进”,即此。《清一统志·台州府一》: 楢溪 “在天台县东二十五里。亦名欢溪。源出华顶,南流至凤凰山侧,入始丰溪”。

  • 班勒纥城

    亦作班城、班里城、巴里黑、把力黑、板勒纥、必里罕。即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元史·太祖纪》: 十六年 (1222),“秋,帝攻班勒纥等城”。后为察合台汗国属地。

  • 倚阳山

    即尖山。 在今河南林州市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 卷49林县: 倚阳山 “山势突耸,而绝顶平坦,可能避兵。俗呼为蚁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