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晴隆县

晴隆县

1941年改安南县置,属贵州省。治所即今贵州晴隆县。清咸丰 《兴义府志》 卷11载: 晴云山在县西五里,“崔巍峭拔,为县治诸山之祖脉”。俗呼为晴龙山。县以此山得名。


在贵州省西南部。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面积1325平方千米。人口27.4万,有汉、布依、苗、黎、彝、仡佬、水等民族。辖7镇、6乡。县人民政府驻莲城镇。唐置来南县,属羁縻琰州。南诏、大理属于矢部。元属普安路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尾洒卫,旋废卫;二十三年复置卫,改名安南卫,治江西坡(今普安县东),隶贵州都司;二十五年卫治徙尾洒堡即今县城莲城镇。万历四年(1576年)至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永宁州治于此,卫、州同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安南卫改置安南县,属安顺府。雍正五年(1727年)改属南笼府(后改兴义府)。1913年属黔西道(1914年改贵西道),1923年直属贵州省。1941年以城郊晴隆山更今名。1949年属兴仁专区,1952年属兴义专区,1956年属安顺专区。1958年撤县并入普安县,1961年复置。1965年属兴义专区,1982年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黔西南山原丘陵北部与黔西高原山地南部。北盘江自北向南为县东部界河,主要支流有麻沙河、西泌河、麻布河。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玉米、小麦、稻、烟草、油菜籽、甘蔗、花生等。矿产有煤、锑、硫黄、萤石等。工业以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农机修造、水泥、大理石生产为主。320国道和普新、晴花公路纵横县境。名胜有大厂镇石膏晶洞。


猜你喜欢

  • 悉唐县

    唐置,属当州。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寰宇记》卷81悉唐县:“置在悉唐川”,因名。显庆元年(656) 为悉州治。咸亨元年(670) 移州治左封县。三年(672) 于县侨置翼州,仪凤元年(676)于县置

  • 浮石山

    亦名确山。在今河南确山县东南二里。《魏书·地形志》 初安郡怀德县: “有浮石山。”

  • 东北

    地区名。一般指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赤峰市及河北东北部承德地区。1930年《东北年鉴》:“东北省,中华民国领土位在东北之一部,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四省,以行

  • 高桥关

    即今四川开县西北高桥镇。《方舆纪要》卷69东乡县 “深溪关” 条内: “高桥关在县东四百里。” 民国 《宣汉县志》 卷10: 高桥关 “在县东南二百里,接夔州开县界,岭路峻绝,为邑要地。按 《太平寰宇

  • 梁庄

    在今山东茌平县北。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朱红灯领导的义和团在此举行反教会斗争。(1)古地名。(1)在今浙江省平湖县独山南滨海处。明正统五年(1440年)在此置寨戍守。(2)在今山东省茌平县北。清

  • 惠家园

    即今陕西清涧县东南惠家村。清道光 《清涧县志》 卷2: “县东四十里惠家园。”

  • 涧富岭

    又名涧布岭。即今江西宜春市东南六十里涧富。明置巡司于此。

  • 城口村

    即城口隘。今广东仁化县北九十里城口镇。《方舆纪要》 卷102仁化县 “风门凹隘” 条: 城口隘 “在县北一百三十里”。清设城口汛,有外委把总驻防。在今广东省仁化县北城口。明时移恩村巡检司治此。

  • 白公城

    ①即春秋时楚白邑。在今河南息县东长陵乡西。《史记·伍子胥列传》:楚惠王召胜,“使居楚之边邑鄢,号为白公”。《正义》引《括地志》:“白亭在豫州褒信县南四十二里,又有白公故城。”《方舆纪要》卷50息县“息

  • 石昌镇

    北宋置,在今甘肃环县西南三十里。北宋范仲淹筑,在今甘肃省环县西南。属环州。《武经总要》:石昌镇“控西北马岭大川口入故威州路,北与合道镇相应”。为防御西夏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