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州
唐武德五年 (622) 改临振郡置,治所在宁远县 (今海南省三亚市西北崖城镇)。天宝元年(742) 改为延德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振州。辖境相当今海南省海南岛西南部地。北宋开宝五年(972) 改名崖州。
唐武德五年(622年)以临振郡改置,治宁远县(今海南三亚市西北崖城镇)。辖境相当今海南省三亚市和保亭、乐东二县部分地区。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延德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振州。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又改名崖州。
唐武德五年 (622) 改临振郡置,治所在宁远县 (今海南省三亚市西北崖城镇)。天宝元年(742) 改为延德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振州。辖境相当今海南省海南岛西南部地。北宋开宝五年(972) 改名崖州。
唐武德五年(622年)以临振郡改置,治宁远县(今海南三亚市西北崖城镇)。辖境相当今海南省三亚市和保亭、乐东二县部分地区。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延德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振州。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又改名崖州。
即今贵州瓮安县东南蓝家关。《清一统志·平越州》 “头关” 条内: “又县东南四十里蓝家关,皆境内要地。”
①南朝宋侨置,属南宕渠郡。治所在今四川南充市北。梁废。②隋开皇十年(590)改广化县置,属高州。治所在今广东阳西县东北。十八年(598)改为义康县。古县名。隋开皇十年(590年)以广化县改名,治今广东
元皇庆元年 (1312) 改和林路置,为岭北行省治所。治所在和林城 (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东岸和尔和林)。辖境相当今蒙古国杭爱山以东,鄂嫩河上游及克鲁伦河上游流域以西蒙古国诸省区。元末废。元皇庆元年(13
一作神仙镇。唐置,属北庭都护府。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南。(1)在山东省苍山县东北部。面积71平方千米。人口4.5万。镇人民政府驻神山,人口7000。因村北有神山而得名。1950年设神山区,1958年成立
亦名阳壶。即春秋晋瓠丘。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古城镇南五里东滩村。《魏书·裴庆孙传》:正光末,汾州胡反,庆孙率兵“深入二百余里,至阳胡城。朝廷以此地被山带河,襟要之所,肃宗末,遂立邵郡”。又称阳壶城。在今
①西汉置,属齐郡。治所在今山东寿光县北。元鼎元年(前116)封菑川靖王子国为广饶侯。后为县。东汉废。东汉末复置,属齐国。移治今山东广饶县东北二十里。南朝宋复还故治。北魏仍属齐郡。北齐省。②北齐置,属北
在今青海海晏县西北西川河发源处。《明一统志》 卷37: 热水山 “在西宁卫城南五百里。山南出暖水,流入青海。北有泉,即西宁河源”。
①唐贞观八年 (634) 改南宁州置,治所在味县 (今云南曲靖市西北十五里三岔)。辖境约当今云南寻甸、宜良、路南、弥勒等县以东地区。以后辖境缩小。开元五年 (717) 复为南宁州。②唐贞观九年 (63
在今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建于元至治二年(1322),祀东岳泰山神。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的第一座大型道观。元末毁于兵火。明正统十四年(1449)重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又遭火焚,四十一年再重建。
即今广东平远县南之大柘河。《清一统志·嘉应州》:大柘水“在平远县东南。源出阳洞,东流经关上,合河头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