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报国寺

报国寺

①在今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辽代创建。明初塌毁,成化二年(1466)重修,改名慈仁寺。清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改名大报国慈仁寺。现寺内存有明成化二年御制碑和清乾隆二十一年御制重修报国寺诗碑。

②在今四川乐至县东北龙门乡北金龟山麓。清道光《乐至县志》卷9:报国寺“在治东三十五里。古寺毁。今重装饰。……寺建于李唐前,故灵异之迹往往而在。有明代嘉靖时新出孟蜀广政间二碑”。寺始建于隋,清雍正间重修。有五代摩岩造像及广政间碑。

③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麓,为游山时出入门户。清嘉庆《峨眉县志》卷2:报国寺在“县南十里。旧有庆祝在此”。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名会宗堂。清康熙时重修,改今名。今庙门“报国寺”为康熙御书。弥勒、大雄、七佛三殿及藏经楼掩映于苍楠翠柏之间,逐渐升高,宏伟壮观。寺内著名文物是明永乐十三年(1416)景德镇造大型瓷佛(高2.47米)。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躲在峨眉山即此寺。由此登峨眉山至金顶有二道,右道为一百二十七里,左道为八十八里。


在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麓,为游山的出入门户。明万历年间始建,原名会宗堂,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重修并改今名。山门有清康熙帝御题“报国寺”匾额。同治五年(1866年)扩建后,有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藏经楼等五重,建筑面积 10600 平方米,自前至后逐级升高。建筑宏伟,气势轩昂,各殿佛像金灿夺目。寺内有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彩釉瓷佛一尊,高2.4米。大雄殿侧辟有峨眉山电动模型室,介绍全山地形、名胜古迹、物产及游山路线等。

报 国 寺


猜你喜欢

  • 平洋桥

    一作平阳桥。明置,在今辽宁台安县西南。《明史·王化贞传》:天启间,化贞“遇大清兵平阳桥。峰始交,(孙)得功及参将鲍承先等先奔,镇武、闾阳兵遂大溃”。

  • 春秋台 (臺)

    在今山东曲阜市南。任昉《述异记》: “曲阜县南十里有孔子春秋台。” 相传为孔子作《春秋》 处。

  • 望乡台 (臺)

    在今四川广元市南三十里。《新定九域志》 卷8: 利州有望乡台。唐武元衡 《送柳郎中》 诗: “望乡台下秦人去,学射山中杜魄哀。”即此。

  • 佛斯亨山

    在今吉林靖宇县西北。《清一统志·吉林一》:佛斯亨山“在(吉林)城南四百里。高十里。周五十里”。光绪《吉林通志》卷22:那尔珲河“源出佛思亨山,东北流百余里来入松花江。……尼石哈河亦出佛思亨山,合两源东

  • 五大连池

    在今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由十二座老期火山、两座新期火山组成,使白河上游形成五个相连的火山堰塞湖,为黑龙江省著名的旅游胜地和疗养地。清西清《黑龙江外纪》卷1:“墨尔根东南,一日地中忽起火,石块飞腾,声震

  • 那丹伯台

    即今吉林东丰县北一百十里那丹伯镇。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海龙厅图:西北有那丹伯台。“那丹伯”,满语意为七个湾子。

  • 峪口市

    即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峪口乡。《方舆纪要》卷79竹山县 “吉阳关” 条下: “县南五十里有峪口市,下有峪口渡。”

  • 蛮城

    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北荡泽河畔。《水经·滍水注》: 波水 “出霍阳西川大岭东谷,……其水又南径蛮城下,盖蛮别邑也”。

  • 闷海口

    亦作天长海口、胶海口。在今越南北部河南宁省交水县附近,为红河入海之口。《明史·张辅传》:永乐五年(1407),张辅等“击破(黎)季犛舟师于木丸江。……追至胶水县闷海口”。在今越南南定省交水附近。明永乐

  • 清沽港

    在今天津市武清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11武清县: 清沽港 “西接安沽港,东合丁字沽入于海”。